[摘要] 目的 探討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與圍生兒預后的相關因素。方法 回顧性分析86例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的臨床及實驗室指標與圍生兒預后的關系。結果 發病時間<28周,轉氨酶伴膽紅素升高,高濃度膽汁酸組的早產率、羊水糞染率、新生兒窒息率、死亡率顯著高于發病時間>28周,與低濃度膽酸、肝功能正常組比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 ICP發病早,高濃度膽汁酸伴膽紅素、轉氨酶同時升高是圍生兒預后不良的相關因素。
[關鍵詞] 妊娠; 肝內膽汁淤積癥; 圍生兒; 預后
[中圖分類號] R714.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3-125-02
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一種以皮膚瘙癢和膽汁淤積為特征的公認對胎兒威脅較大的高危妊娠之一。現對我院86例ICP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尋找圍生兒不良預后的相關因素,以期及早預防,降低圍生兒死亡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的ICP 86例,平均年齡26.5歲。初產婦78例,經產婦8例。初次診斷孕齡19~41周,平均孕齡32周。早產27例(31.4%),羊水Ⅱ-Ⅲ度糞染42例(48.8%),新生兒窒息18例(20.9%),圍生兒死亡2例(2.3%);其中剖宮產58例(67.4%),順產28例(32.6%)。
1.2 ICP診斷標準
根據樂杰主編第6版《婦產科學》[1]:(1)孕晚期出現皮膚瘙癢、黃疸;(2)實驗室檢查母血清膽酸升高是早期診斷ICP最敏感方法,大多數患者的ALT(丙氨酸轉氨酶)、AST(門冬氨酸轉氨酶)轉至中度升高,部分患者血清膽紅素輕至中度升高,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3)皮膚瘙癢、肝功能異常或黃膽,分娩后很快消失。
1.3 研究方法
記錄所有患者的發病孕周,皮膚瘙癢程度、瘙癢持續時間、分娩孕周、既往ICP史。統計發病初第一次檢查結果,血清TBA(總膽汁酸)、ALT、AST、TBIL(總膽紅素)、DBIL(直接膽紅素)、 IBIL(間接膽紅素)。記錄分娩時羊水量、性狀、新生兒出生體重、Apgar評分。圍生兒結局:凡發生早產、羊水Ⅱ~Ⅲ度糞染、新生兒窒息(Apgar評分小于等于7分)、圍生兒死亡均定義為圍生兒結局不良,反之則良好。
1.4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86例患者根據其發病時間以及對圍生兒結局的影響進行比較,認為發病時間早晚與早產、羊水Ⅱ-Ⅲ度糞染、新生兒窒息有顯著影響(P<0.05)。見表1。86例患者根據血清轉氨酶水平從最低到最高分為兩組比較,發現羊水Ⅱ~Ⅲ度糞染與血清轉氨酶水平有關(P<0.05),而在早產、新生兒窒息、圍生兒死亡方面無顯著差異。見表2。
不同范圍膽紅素分為兩組比較,異常者與圍生兒結局不良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3。
低濃度與高濃度血清膽汁酸水平比較,高濃度血清膽汁酸對圍生兒結局不良有顯著差異(P<0.05),使其發生率增高。見表4。
3 討論
ICP是妊娠期所特有的以進行性皮膚瘙癢和肝內膽汁酸淤積為特征的妊娠合并癥,其中血清膽汁酸水平升高是判斷ICP一個較特異的指標[2]。ICP孕婦母體血中高濃度的膽汁酸可以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通過其細胞毒作用,破壞線粒體膜,產生氧自由基,使胎兒對氧的利用發生障礙。膽汁酸還可以刺激子宮及其蛻膜釋放前列腺素,從而激發分娩,導致早產。大部分資料報道,高濃度膽汁酸使ICP孕婦的胎盤滋養層細胞腫脹和絨毛間質水腫,而致絨毛間腔狹窄,絨毛間腔血流減少,胎兒供氧不足,滋氧層細胞運輸功能減弱,以致發生早產、低出生體重及胎兒窘迫,甚至圍產兒死亡[3],本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TBA水平進行性升高,意味著ICP患者病情的加重,同時胎兒在宮內的危險性亦增加,可見監測孕婦血清膽汁酸水平是防止圍生兒結局不良的重要指標。
近年來我院加強醫務人員及孕婦健康教育,高度重視產前檢查,中期妊娠時必須做肝功能及膽汁酸監測,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及時有效地治療對減少母嬰并發癥有重要作用。對孕齡未達到35W,加強監測胎動,每周或隔日胎心監護,為防止重癥ICP患者的胎兒突然發生意外,一般選擇在妊娠35~37W進行剖宮產終止妊娠,輕癥ICP患者則待至37W以上,此舉明顯改善了胎兒預后。
總之,孕婦發病早,高濃度膽汁酸伴膽紅素、肝酶同時升高,是圍生兒結局不良相關因素。動態監測膽酸及肝功能,加強胎兒監護,適時終止妊娠是降低圍產兒死亡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樂杰. 婦產科學[M]. 第6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07-108.
[2] 張堅. 血清總膽汁酸的測定在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診斷意義[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00,16(6):319-200.
[3] 懂旻岳.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孕婦肝功能指標[J]. 膽汁酸變化及圍生兒預后的關系,實用婦產科雜志,2002,18(1):7-8.
(收稿日期:200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