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兩種不同治療方法對急性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療效。方法 對病情分級無明顯統計學差異的兩組急性高血壓腦出血病例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的療效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微創定向穿刺組的優良率高于保守治療組(P<0.05)。結論 對中、重型急性高血壓腦出血首選微創定向穿刺治療,其損傷小、療效好、操作簡單等優點是單純保守治療所無法相比的。
[關鍵詞] 急性高血壓腦出血; 微創定向穿刺
[中圖分類號] R74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3-114-02
腦出血(ICH)是指原發性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也稱自發性腦出血,占急性腦血管病的20%~30%[1];而高血壓病是腦出血的最常見的病因,其起病急,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目前病死率為40%左右,且約有3/4的存活患者遺有不同程度的殘疾[2],而且隨著出血量的增加,病死率、致殘率均升高,并且無較好的治療方法。我院自采用微創定向穿刺術以來,其病死率有所下降,下面是我院自2004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微創定向穿刺術和傳統保守治療的療效比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選病例為我科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住的患者,共98例。入選標準:(1)全部病例均經頭顱CT證實為腦出血。(2)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確定的診斷標準。(3)有明確的高血壓病史及發病時血壓高于正常上限,即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4)排外已有呼吸、循環衰竭或合并嚴重心腎疾病及有不明顯凝血功能障礙者。按患者及家屬是否同意行微創定向穿刺術分組,同意此療法的為微創定向穿刺組,共51例,男31例,女18例,年齡38~76歲,平均53.6歲;不同意此療法的為保守治療組,共49例,男34例,女15例,年齡32~73歲,平均52.1歲。兩組間性別、年齡、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計算)、臨床癥狀和體征、神經功能缺失評分無顯著性差異。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保守治療:包括控制血壓、脫水降顱內壓、止血、神經營養、支持治療及防治并發癥。治療組采用微創定向穿刺術治療:根據CT定位,選擇距血腫最近的體表部位為穿刺點,避開腦主要功能區及顱內、外主要血管,穿刺針到血腫中心后固定,接管后見陳舊性血液流出,若無血液流出,可用5mL注射器輕輕抽吸,如仍無血液,可邊退管邊輕輕抽吸,直至抽出陳舊性血液,抽血量一般為20~30mL,若在抽吸血腫過程中有新鮮血液流出,立即向血腫腔內注入立止血,夾管穩定8h。術后向血腫腔內注入生理鹽水2mL+尿激酶2萬U,封閉引流管3~4h后開放引流,血腫引流采用持續低位引流,直至引流不出血液,再次注入生理鹽水2mL+尿激酶2萬U,如此反復,術后第1、3、5天復查CT,了解血腫殘余量與針位。拔管指征:終止尿激酶注入,24h內引流液不多,且基本清亮,患者生命體征平穩,CT示血腫顯著縮小[3]。
1.3 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所有病例治療3個月后復診,按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級[4],ADL1~ADL3定義為優良,ADL4、ADL5定義為重殘。微創定向穿刺組優良率為68.6%,重殘率為15.7%,病死率為15.7%。保守治療組優良率為34.6%,重殘率為32.7%,病死率為32.7%。微創定向穿刺組的優良率明顯高于保守治療組(P<0.05)。見表1。
3 討論
急性高血壓腦出血占自發性腦出血的90%左右,其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其起病急,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急性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是一個綜合的過程,目前治療上尚無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任何一個環節處理不好均導致患者的死亡,其早期死亡的原因多因血腫致腦組織的機械性壓迫及出血后的腦水腫致腦功能衰竭死亡。目前,內科保守治療無新的進展,而過分等待病情的穩定勢必導致病死率的增加,其病死率高達70%~80%以上[5];近年來,微創定向穿刺術治療為急性高血壓腦出血開辟了新的治療途徑,其具有損傷小、療效好、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和恢復周期快等優點,使急性高血壓腦出血的致殘率和死亡率都有所下降,是保守治療不能相比的,是行之有效的。
[參考文獻]
[1] 吳江. 神經內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70.
[2] 章翔. 臨床神經外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74-380.
[3] 張文武. 急診內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774-776.
[4] 王忠誠. 神經外科學[M]. 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86-690.
[5] 胡長林,呂涌濤,李志超. 顱內血腫微創清除技術規范化治療指南[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3:68-98.
(收稿日期:200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