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過監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FIB)及凝血酶時間(TT),了解孕婦體內凝血指標的變化,并探討其臨床意義。方法 采用美國太平洋TS400C血凝分析儀分別對孕婦組和對照組進行凝血指標檢測,并做統計學分析。結果 臨產孕婦組與對照組比較,PT、APTT、TT均有不同程度的時間縮短,FIB明顯升高,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 檢測孕婦血漿中的凝血指標,可隨時了解孕婦體內凝血情況,對預防和治療產中、產后異常出血及防止DIC發生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臨產孕婦; 凝血指標; 變化及意義
[中圖分類號] R71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3-127-02
妊娠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過程,妊娠后,由于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在胎盤產生的激素參與及神經內分泌的影響下,母體各系統發生一系列適應性生理性變化,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孕婦體內凝血成分和抗凝血成分發生明顯改變。臨產孕婦在分娩過程中及產后往往伴有大量出血,極易誘發DIC等意外情況。檢測孕婦血液中的凝血指標如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時間(TT),可隨時了解孕婦體內凝血情況,對預防和治療產中、產后異常出血及防止DIC發生有重要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8年5月~2009年5月我院產科住院的正常待產孕婦160人為臨產孕婦組,無合并癥,年齡22~34歲,平均26歲;對照組160人,為我院各科女性患者,年齡23~38歲,平均27.7歲,肝、腎、腦梗塞等凝血機制異常疾病及血液病患者除外。
1.2 標本采集與處理
抽取臨產孕婦組及對照組空腹靜脈血1.8mL,加入含109mmol/L枸櫞酸鈉抗凝劑0.2mL的試管中,立即顛倒混勻,以3000r/min離心15min,分離血漿(高血脂、高膽紅素、溶血標本棄之),隨即測定,2h內測定完畢。
1.3 檢測方法
采用美國太平洋TS400C血凝分析儀,嚴格按照操作手冊進行PT、APTT、TT和FIB的檢測。
1.4 統計學處理
計算各項測定值的均值和標準差,并做t檢驗。
2 結果
臨產孕婦組與對照組PT、APTT、TT、FIB測定結果的比較見表1。結果顯示,臨產孕婦組與對照組比較,PT、APTT、TT均有不同程度的時間縮短,FIB含量明顯升高,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
3 討論
PT、APTT、TT、FIB是目前臨床上出血性疾病常用的檢測指標,是外科手術術前必查項目。PT是外源性凝血系統常用的篩選試驗,超過參考值3s即為延長,主要見于凝血因子Ⅱ、Ⅶ、X及纖維蛋白原的缺乏和獲得性凝血因子的缺乏,如DIC、原發性纖溶亢進等;PT縮短多見于DIC早期和血栓性疾病。
APTT是一個敏感且可靠的檢查內源性凝血系統的篩選試驗,其延長10s以上有臨床意義。APTT延長多見于因子Ⅱ、Ⅴ、Ⅷ、Ⅸ、Ⅹ、Ⅺ、Ⅻ、PK和FIB缺乏(尤其是Ⅷ、Ⅺ因子缺乏);APTT縮短多見于DIC、血栓前狀態及血栓性疾病。
TT是測定凝血酶使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單體再進一步轉化為纖維蛋白所需的時間,超過參考值的3s以上為延長,多見于DIC及先天性低纖維蛋白原血癥、纖維蛋白原缺失或異常纖維蛋白原癥,也可見于FDP增多;TT縮短主要見于某些異常蛋白血癥,組織液的混入也可使TT縮短。
FIB是體內分子量最大的一種凝血糖蛋白,能在凝血酶的水解下形成纖維蛋白止血;另外在血小板的凝集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被激活聚集最后與纖維蛋白共同形成血栓。妊娠期血漿纖維蛋白原濃度變化明顯,其含量從孕育3周起逐漸增高,足月時達高峰,由非孕時的平均約(2~4)g/L增至妊娠末期的(4~6)g/L。FIB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孕婦自身需要而使合成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劑(t-PA)減少,纖溶活性下降。在妊娠期間,尤其是妊娠后期,凝血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抗凝功能減弱,從而使孕婦機體內環境的凝血——抗凝血機制發生改變而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妊娠期高凝狀態是生理性的,隨孕周增加而加劇,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生理變化,能維持纖維蛋白沉積于動脈以及子宮壁和胎盤絨毛間,有助于維持胎盤的完整性,也有利于在分娩過程中和產后迅速止血,有效防止大出血[1]。產婦血液的這種高凝狀態也會給機體造成極大的危害,孕婦分娩過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經常會有一些意外情況發生。產科意外如胎盤早剝、宮內死胎等情況發生時,暴露出的組織因子進入血液,啟動外源性凝血系統,而羊水栓塞、感染等又會啟動內源性凝血系統,引起DIC。處于高凝狀態的血液,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極易形成血栓,加重病情[2]。在分娩過程中,一些觸發因素的作用易導致組織損傷,組織凝血活酶類促凝物進入血液,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引起凝血功能障礙,誘發DIC危象,導致產婦意外死亡。
綜上所述,臨產孕婦的凝血功能狀態改變是一種妊娠適應性變化,這些變化對產婦有益,但又使母體血液處于血栓形成狀態,可引起不利于產婦的危象。對臨產孕婦進行凝血指標監測,可指導臨床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有助于防治產科意外、預防DIC的發生,從而確保母嬰健康。
[參考文獻]
[1] 張軍芳,夏永祥,黃藝. 臨床孕婦凝血指標的檢測及分析[J]. 江西醫學檢驗,2006,24(3):279-285.
[2] 胡建華. 臨產孕婦凝血指標的變化及意義[J]. 江西醫學檢驗,2007,25(2):191.
(收稿日期:2009-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