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LMWH)和辛伐他汀治療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UAP)的療效。方法 68例老年UAP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36例,對照組32例,兩組均常規應用腸溶阿司匹林、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ACEI類藥物。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LMWH及辛伐他汀。觀察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頻率和持續時間、心電圖改變、血脂及C反應蛋白(CRP)變化。結果 治療14d末,治療組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心電圖ST-T改善、TC、LDL-C、HDL-C、TG、CRP較治療前有顯著性差異(P<0.01),兩組治療后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及辛伐他汀對老年UAP患者療效更顯著,安全性高。
[關鍵詞] 不穩定型心絞痛; 低分子肝素; 辛伐他汀; 老年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3-130-02
不穩定型心絞痛(UAP)是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冠狀動脈內不穩定性粥樣斑塊破裂與出血致血栓形成引起的,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因素;若不及時治療,可進展至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對改善預后有重要作用。本文觀察36例老年UAP患者在常規治療(腸溶阿司匹林、硝酸脂類、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ACEI類)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LMWH)和辛伐他汀,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6年1月~2008年12月資料齊全的68例UAP住院患者,診斷均符合“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1]。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36例,男28例,女8例;年齡61~88歲,平均年齡65.6歲。對照組32例,男25例,女7例;年齡60~86歲,平均年齡64.3歲。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排除標準
(1)近3個月內有顱內出血者;(2)近兩年內有消化道出血者;(3)近兩個月內有外傷及手術史或兩周內有不可壓迫的血管穿刺者;(4)凝血障礙或血小板少于100×109者;(5)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6)血壓≥ 180/110mmHg者;(7)嚴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者;(8)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使用腸溶阿司匹林、硝酸酯類、β受體拮抗劑、鈣離子拮抗劑、ACEI類。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5000U,q12h連用7d,無論血脂是否增高,均給予辛伐他汀20mg,qn,連服14d。
1.4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血糖、血脂、心肌酶譜、心電圖、胸片、心臟彩超、出凝血時間、嚴重發作心絞痛者隨時加做心電圖,每天測血壓、心率,記錄心絞痛發作次數及程序。
1.5 療效評定
(1)顯效:心絞痛不再發作或<2次/周,體力活動耐量增加,心電圖原有ST壓低或倒置T波恢復正常或ST-T有明顯改善;(2)有效:心絞痛次數減少50%以上或疼痛時間縮短,ST-T較前改善;(3)無效:心絞痛發作程度、次數、持續時間及ST-T無改善或加重。
1.6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χ±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顯效29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顯效+有效)94.4%;對照組顯效16例、有效7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1.9%,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χ2=6.36。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及C反應蛋白變化
與治療前比較,TC、LDL-C、TG、CRP降低,HDL-C升高,治療組治療前后有顯著性差異,P<0.01,對照組治療前后除CRP有顯著性差異(P<0.05)外,余無顯著差異。見表1。
2.3 并發癥
治療組1例出現皮疹,經對癥治療后癥狀緩解,不影響治療,1例進展為AMI;對照組3例進展為AMI。兩組治療前后肝腎功能、血小板計數及出凝血時間無明顯改變,兩組均無死亡病例。
3 討論
急性不穩定型心絞痛(UAP)是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轉歸直接影響冠心病患者的預后。據統計,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中,以UAP為首發癥狀者占60%[2]。目前認為該疾病多系不穩定斑塊在裂縫、糜爛或破裂基礎上,管腔內形成非閉塞性血栓,導致遠端心肌急性缺血[3]。這種血栓主要為富含血小板的非閉塞性白血栓[4],其對纖溶藥物反應差,纖溶藥物不但溶不了血栓,反而激活血小板和凝血酶,可能使原來未完全閉塞性血栓形成完全閉塞性血栓,導致心肌梗死發生[5]。抗凝治療可逆轉UAP的高凝狀態,抑制血栓形成,從而緩解臨床癥狀并能有效改善預后。
低分子肝素(LMWH)是由普通肝素經化學或酶解聚作用后產生的肝素片段,具有較強的抗凝活性,其分子量小,糖鏈長度短,不能被血栓中血小板釋放的血小板因子IV中和,使其抗凝作用更佳。與普通肝素相比,抗Xa的作用更強,而抗凝血酶的作用較弱。低分子肝素除了抗Ⅱa因子和抗Xa因子外,并動員結合在血管內皮細胞的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TFPI)釋放,通過TFPI途徑發揮抗凝作用[6]。最新研究表明LMWH可刺激UAP患者側支循環形成,增加缺血區域血流,從而改善缺血心肌血流灌注[7]。LMWH克服了普通肝素的很多缺點,如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劑量不易控制、易影響血小板功能而出現并發癥,并需監測出凝血指標等。LMWH對血小板功能影響小,能減少影響血小板功能而致的出血并發癥的發生,LMWH抗凝治療時,缺血事件反跳、血小板減少癥或骨質疏松并發癥明顯減少,半衰期長,且皮下注射能有效吸收,無需監測,可取代普通肝素[8]。
辛伐他汀能有效降低UAP患者血清TC、LDL-C、TG、CRP,升高HDL-C[9],且可明顯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減少血小板血栓的形成,并抑制病變處的炎癥反應,增強ACS患者斑塊的穩定性,降低心血管病的病死率和發病率[10]。辛伐他汀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并非是血漿TC濃度降低所致,可能與他汀類對血管的直接作用有關。最近研究表明,辛伐他汀可直接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和遷移,誘導細胞凋亡,從而延緩ACS患者動脈粥樣硬化(AS)的發生發展;直接上調內皮NOS(一氧化氮合成酶),改善內皮抗AS功能,包括抑制白細胞和血小板粘附、控制血管張力和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穩定血流與血管壁間正常的抗血栓界面、抑制細胞粘附分子和組織因子表達、抑制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活性、減少血栓事件;維持內源性抗氧化系統如過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穩定AS斑塊[11]。因此越早應用他汀類藥物越好。
本研究發現,治療14d后治療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有明顯差異(P<0.05)。與治療前相比TC、LDL-C、TG、CRP均有不同程度降低,HDL-C升高,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而對照組除CRP有差異(P<0.05)外,余無明顯改變。兩組治療后比較也有顯著性差異(P<0.01),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
總之,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在傳統治療基礎上,加用LMWH及辛伐他汀,療效更顯著,安全性更高,能進一步抗血栓形成,降低血脂及CRP,有效消除炎癥,穩定斑塊,迅速改善內皮功能。辛伐他汀改善內皮功能的作用可能與其調脂作用無關,對于老年UAP患者,無論血脂高低,均應使用他汀類藥物,且越早越好。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 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28(6):409-412.
[2] Kyriakides LS,Kourouklia S,Kontaras K. Acute corronary syndromes in the dlderly[J]. Drugs Aging,2007,24(11):901-912.
[3] Maseri A,Liuzzo G,Biasucci LM,Pathogenic mechanisms in unstable angina[J]. Heart,1999,82(suppl 1):12-14.
[4] 霍勇,劉兆平. 抗凝與抗血小板藥物在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應用[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8,28(1):19-20.
[5] 馬長生. 心臟病學實踐2003——規范化治療[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05-111.
[6] 路亞楓,秦明照. 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抗凝治療前后血漿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含量和活性變化[J]. 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2,18(8):356- 358.
[7] 薛書峰,金軍,趙建華,等. 低分子肝素對不穩定型心絞痛缺血心肌血流灌注的影響[J]. 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3,19(3):171-172.
[8] 胡大一,郭藝芳.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診治進展[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8,28(1):1-2.
[9] 高智耀,雷兆軍,李亞軍,等. 辛伐他汀在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早期應用的療效[J]. 心臟雜志,2004,16(2):140-142.
[10] 張慧敏,孫麗穎,張密林. 急性冠脈綜合征內皮功能障礙[J]. 臨床薈萃,2006,21(3):210-213.
[11] 李曉飛,楊奕清,劉懿,等. 辛伐他汀對血脂正常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抗心肌缺血作用[J]. 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2,18(8):378-380.
(收稿日期:2009-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