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2(B)—0016—01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語文教學也一改以往的老面孔。要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就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做到這點呢?
一、給學生想象的時間和機會
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想象力的培養。想象是創新思維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課堂上,讓學生想象,學生就會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中,不僅理解了作品的意蘊,而且會進行藝術再創造。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到:“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群童居然公開作賊,抱走稻草,還嘻嘻哈哈,大搖大擺走入竹林。讀到這里,如果教師不給學生想象的時間,學生可能只感到場面好笑罷了。若教師發問一句:“稻草都要偷,這說明什么?”學生馬上想到“貧困”,再一點撥,想到“安史之亂”后民不聊生、百姓貧困的整個局面。群童正因為家貧才公然“當面為盜賊”,從而學生領悟到作者想通過自身的痛苦來表達“天下寒士”的痛苦,也會被杜甫的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所感動。課堂上給學生想象的時間和機會,正體現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如果不激發學生的想象,不作適當的點撥,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難以發現。
二、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機會
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而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積極的思考來實現。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創新的想法,往往不是在思維的起始階段,而是在思維的發展乃至最后階段產生出來的。因此,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要給學生更多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如教學《春》時,筆者向學生說道:“朱自清先生將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在他的筆下,所有的景物——小草、春花、春雨無不充滿著靈氣,撩撥起我們的喜愛之情,你們還想出別的比喻來贊美春天嗎?”學生經過片刻思考,思維的浪潮翻騰起來了:“春天像神筆馬良,勾勒出五彩繽紛的世界?!薄按禾煜窕馉t,驅散了嚴寒,送來了溫暖。”“春天像一首曲調優美的歌,唱出大自然的鳥語花香?!薄處熃o學生創造了自由思考的空間,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顯現。
三、給學生自己動手的時間和機會
教師可以借鑒數學、科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動手操作,發展思維,提高創新能力。例如,指導學生讀書時,讓學生動手圈一圈、畫一畫,日積月累,學生不僅學會了怎樣讀書,而且會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又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時,筆者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春的美景。除了有同學用語言繪聲繪色描繪春草、春花外,還有的同學就動手來表達:有的同學用畫畫的方式畫出一幅圖畫,有的同學用實物投影展示課前收集的春的圖片和資料……這種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動手的時間和機會,大大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天地。如果必要的話,一些課文可以編成課本劇,例如《變色龍》研討與練習第三題就是“根據課文內容畫漫畫或制作電腦動畫,也可以編演一出話劇小品”,此題就是為學生動手而設計的,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教師不能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怕麻煩,怕費時,而放棄這種能有效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方式。
四、給學生交流與互動的時間和機會
有這樣一種說法:你我各有—個蘋果,交換之后,你我還是各有一個蘋果;你我各有一種思想,交換之后,你我卻有了兩種思想。這很形象地說出了交流的好處。所以,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交流與互動中學習知識。例如,在教學《行道樹》一課時,筆者就安排學生自己提問,并共同解決問題。例如,有學生提問:“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才能把深沉給予我們?”有學生說:“有句話不好理解,‘如果別人都不迎接,我們就負責把光明迎來’,既然是‘別人都不迎接’,為什么‘我們’去了?”還有學生問:“為什么說‘我們是一棵憂愁而又快樂的樹’?‘憂愁’和‘快樂’好像有點矛盾。”大家針對這幾位同學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通過討論,學生深入理解了課文,明白了文章正是通過《行道樹》內心世界的獨白,抒寫了奉獻者的襟懷,贊揚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新課程改革要求語文教師充分重視學生自學能力、質疑能力的培養,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師要把課堂交給學生,使他們更多地體驗成功和喜悅,這樣,語文課堂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