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課外閱讀;結合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2(B)—0045—0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可見,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極其重要。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下面,筆者從課內課外兩個方面入手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立足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1.以教材為媒介,實現師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與交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即教師要以教材為媒介,為學生架起一座閱讀對話的橋梁,實現師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尋找最佳的教學切入點,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在思想和心靈兩個方面都能受到感染與觸動。
比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時,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老班長和三個傷病員,誰最有可能走出草地?學生都認為最可能走出草地的應該是老班長。此時,教師讓學生結合文章結尾的內容思考:為什么最有可能走出草地的老班長卻長眠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呢?這個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深思。實踐證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積極思考,感悟體驗,獲得思想啟迪,受到了情感的熏陶,進而提高了自己的語文素養。
2.以情感體驗為橋梁,激發學生內心的真情實感
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學時,教師應給學生提供閱讀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和體驗文本所表達的真情實感。
比如,在教學《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一課時,教師應努力挖掘文本中蘊涵的情感,緊緊圍繞“大眼睛”三個字,觸及學生內心,將情感線埋于教學始終。同時以照片引入,問學生“你從這雙眼睛中看出了什么?”學生凝視片刻,紛紛回答:“她的大眼睛里充滿憂傷。”“她愛學習,渴望讀書。”……接著,教師再順勢引入:“課文中哪些語句描寫小女孩渴望讀書?”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一下被調動起來了,他們自然而然地走進文本,與文本中的人物進行對話。
二、注重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們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看書。”可見,課外閱讀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增長智慧,提高讀寫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以課外閱讀為延伸,滲透語文學習的方法
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充分地讀書,在讀中理解,讀中揣摩,讀中品味,進而掌握學習方法。比如,對于一年級的學生,教師應給他們推薦一些兒歌、童話故事。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再讓他們摘抄優美的詞句、段落,并讓他們寫一寫讀后感。
2. 積累語言文字,豐富學生的語言儲備
巴金曾經說過:“我不懂什么文章作法,就是滾瓜爛熟地記下了幾百篇經典篇章,然后自然而然地就會寫文章了。”由此可見,課外閱讀能夠使學生在語言方面得到大量的積累。學生只有胸中有了“墨水”,有了良好的語感,自然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為了豐富學生的語言儲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背誦古詩詞、格言警句、現代詩歌、經典文章的片段等,讓優美、生動的語言文字扎根于學生的心田。
總之,課堂教學是課外閱讀的指導,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延續與補充。只有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讓學生大量接觸優秀的作品,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