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作文教學;改革;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2(B)—0027—01
新課程改革打開了作文教學上的精神枷鎖,教師應該大膽改革作文教學的傳統弊病,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改變角色,努力實現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發揮學生的智力潛能,放手讓學生獨立審題、獨立構思、放膽行文,并改變傳統的批改模式、講評模式,從而提高作文教學成效。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對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革。
一、觀念上的改革
不少人認為,作文教學中“學生寫,教師改”、“教師評,學生聽”是天經地義的事,豈不知這樣做,否定了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魏書生先生曾把自己所教的兩個班的作文比作“兩座大山”。他冒著領導的批評、家長的指責、同事的不理解,發動學生搬掉了這“兩座大山”,讓學生參與作文批改,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寫作水平也提高了。成功使他自豪地說:“我是決不會再重走被兩座大山壓得喘不過氣來的老路子了。如果有變化,那就是再探索更好、更科學、更節省時間的科學之路。”但愿魏書生先生的言行能給語文教學者新的啟示。
二、寫作速度的改革
“出口成章,下筆成文”歷來是寫作者的最高追求,較快的寫作速度更是學生寫考場作文的必備素質。長期以來,我們只重視文章質量,而忽視寫作的速度。“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種慢中求好的傳統確有其發揚廣大之處,但苛求學生顯然不妥。2003年,筆者有幸赴西安參加了“楊初春快速作文”師資培訓,感受頗深。他提出了初中學生40分鐘完成600字的寫作速度的目標。筆者對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嚴格訓練之后,目標得到了實現,甚至有的學生25分鐘就完成了寫作任務。這樣的訓練也提高了學生智力的敏捷度。
但是,這個目標并非對學生強行要求就可以實現。學生的寫作速度受語文水平、寫作能力、題目的難易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筆者認為教師必須做好三點。
1.讓學生放開手腳,不要過分顧忌文采、錯別字等細節,大膽行文,寫自己心中的所想和所感,寫自己所能寫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要求過嚴,用過高的標準去衡量,只會使學生望而卻步,堵塞思路,縮手縮腳,有的學生寫不出來只得選擇抄襲。
2.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寫作技巧的指導,授之以“漁”。掌握了寫作技巧,寫起來就有了“翅膀”。
3.“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去,積累生活經驗、感悟生活、發現生活;還要培養學生多讀多看的習慣,讓他們廣泛積累寫作素材,建立豐富的“資源庫”,為提高寫作速度打下基礎。
三、寫作指導模式的改革
傳統的作文指導模式是“寫前導”,其后果往往是學生的思維受到教師講解的束縛,學生對文章的立意、構思等跳不出教師講解的框子,最終導致全班學生寫出的文章千篇一律。如果改“寫前導”為“寫后導”,往往會百花齊放,形成“同作一文題,各自擅其妙”的生動局面,每篇習作都個性鮮明。
四、作文批改方式的改革
傳統的作文批改法是“學生寫,教師改”、“課堂寫,課外改”,教師只重視通過寫作訓練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忽視了通過抓修改來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教師的修改固然需要,但教師改得再精彩,那仍是教師水平的體現;教師改得再細,學生未必領會其中的奧妙,也未必關心。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放手發動學生批改,可以是小組內互批,也可以是組間互批,結果是每篇作文都得到了幾種不同的指點。學生修改的過程就是鑒賞的過程,更是寫作水平提高的過程。當然,在學生互批互改的過程中,教師要當好學生的助手,要深入其中加強指導,解決學生批改中的困難,在必要時要動手示范或抽樣批閱,以了解學生的寫作情況。對批改情況,教師要作以鼓勵為主的小結。
五、講評模式的改革
傳統的“教師講評學生聽”、“此周寫作下周評”的模式把作文講評課帶到了一個枯燥、呆板、乏味的境地。筆者所提倡的,一是要及時講評,學生改后就評;二是講評要依靠學生,教師不要搞“獨唱”。目前,大多學校的作文課安排為連續的兩節課,這為40分鐘寫作、20分鐘修改、20分鐘講評提供了可能。“改后即評”的優勢是趁熱打鐵,一氣呵成。不少人把講評課安排在下一周,時過境遷,學生對寫過的、改過的(或自己未參與修改的)習作影響早已淡漠,興趣大減。再加上有的教師在講評課上從頭到尾唱“獨角戲”,學生知道那是教師的事,心中無擔子,自然聽得昏昏欲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