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寫作;享受;暢想;傾訴;修改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2(B)—0044—01
寫作文歷來被語文教學所重視,始終是中學語文教學基礎訓練的重要內容。但長期以來,作文以其難教、難寫、任務重而使教師與學生苦惱。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嘗試讓學生在快樂的讀、想、寫、改中輕松地寫作文,現就一點心得體會愿與同仁探討。
一、讀——讓學生快樂地享受
讀是寫作文的基礎,是素材積累的重要途徑。教師應放開手腳,讓學生廣博地去閱讀,像蜜蜂采集花蜜,似春蠶咀嚼桑葉,孜孜不倦,手不釋卷,多而博地讀。另外,只讀課本是不夠的,還要讀各種各樣的課外書,如文學類的小說、戲劇、詩詞、散文和非文學類的政治、經濟、歷史、藝術及社科類的天文、地理、科普讀物,達到無書不讀,并時時瀏覽大大小小的各種報刊、雜志。讓學生自由地、毫無束縛地盡興讀,使讀成為一種享受、一種陶醉。讀得越多,基礎越厚,就好似為文章大廈準備了充足的建筑材料。
二、想——讓學生愉悅地暢想
想是寫作的前奏,也是寫作的必經之路。學生要開動腦筋多想,一是讀別人之作時,要邊讀邊想,想人家的寫作意圖,想文章的開頭、結尾、結構框架、銜接過渡。二是自己動筆寫作前先仔細想一想,最大限度地發揮發散性思維和想象力的作用,達到神與物游的境界。想是構思、打腹稿,包括審題、立意、選材、布篇謀局,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哪些內容重點詳寫、哪些內容次要略寫,經過反復斟酌,將散亂無章的零散素材、情節進行梳理,形成文章的雛形。想得多了、明了,動筆時就會胸有成竹,思路清晰。
三、寫——讓學生盡情地傾訴
寫是文章的形成過程,只有經過認真地寫,盡情地傾訴,才能步入寫作的殿堂。文無寫不成章,技巧是練就的。因此,作文寫要勤,雖不要求筆耕不輟,也要堅持幾天寫一點東西。至于寫什么,只要是自己心聲、情感的盡情傾訴就行,見什么寫什么,想到什么寫什么。鄉村里的粗茶淡飯、彎路小溪,鄰里間的小事閑情,茶肆酒吧間的奇談怪論,街頭巷尾的軼事趣聞,自然界的草長鷹飛、電掣雷鳴,春天生機勃勃的花草,夏天沁人心脾的綠蔭,秋天令人沉醉的果實,冬天勾人遐想的飄雪……凡入耳上眼進心的人事景物,都是可寫的對象。記敘、議論、說明,描寫手法多樣,無拘無束,隨意去寫,少則百字,多則千字萬字,從而使學生盡情地傾訴,學會寫作。
四、改——讓學生愉快地自己修改
改是文章成型的最后一關。改不僅使作文的主旨立意、標點符號更趨于完美,而且是作者對文章的自我評閱,是對讀者的負責。大凡好的文章都是改出來的,改要忍痛割愛,并使每一次的改成為上一次寫作的延續和下一次寫作的起點。在反復修改中,學生會逐步形成有自己個性和獨具風格的文風。因此,筆者教給學生一些修改方法和修改符號,每當文章草稿寫成后,首先要學生自改,筆者不越俎代庖,保姆式地精批細改,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動腦動手,仔細地讀、想、改。即反復讀一讀自己的文章,看一看題目是否恰當,文題是否相符,有無病句錯字,標點符號運用是否正確,格式是否合乎要求,主題是否明確,材料是否恰當,內容的內在聯系是否緊密,條理是否清楚,銜接過渡、照應是否自然,還有無遺漏缺陷。最后斟酌增刪,動手改動,力求達到“多一字不要,少一字不能”的境界,使內容與形式盡可能和諧,從而改出個性,改出風格,改出好文章。其次,讓學生互改。以學習小組或同桌等形式,同學之間交換文稿,討論交流,看別人的優點長處,聽取別人對自己作文的意見建議,讓學生取長補短。有時也可以讓學生把作文帶回家,請家長參與修改,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之,在作文教學的讀、想、改、寫的整體過程中,若能讓學生認為寫作文是件輕松快樂的事,那么教師上好作文課,學生寫好文章就不那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