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歷史教學;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2(B)—0036—01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該如何強化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呢?在此,筆者想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必須精心選擇教育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良莠并存,需要仔細選擇、鑒別,才能古為今用。而我們要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就必須結合當今社會發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結合中學歷史教學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做到深入發掘傳統文化中的精華。
1.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如《易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語句,其中蘊涵的奮斗精神無疑能為學生的成長提供精神動力。
2.“知行合一”觀。如中國儒家文化所講的“力行于仁”,其與重視實踐的品質具有某種一致性,教師可通過這一內容,教育學生不能只注重書本知識,更要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3.民族認同感。海內外華人都以炎帝和黃帝作為自己的始祖。這種民族認同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體現,也是實現民族復興、祖國統一的重要支柱。
4.努力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如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種思想對培養學生努力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許多中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扎實嚴謹的治學精神,更是教育學生成就大業的絕好素材。
5.團結互助、和諧發展的觀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論述,體現了平等、博愛觀念,如果剔除古代“孝道”中的家長制因素,讓學生學會感恩,回報父母,回報社會,無疑會對創建和諧社會起到重要作用。
上述內容僅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本著立足現實,努力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去搞好中學歷史教學的話,這種教育資源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二、通過對課堂教學的巧妙設計,用生動的素材,多樣的方式,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1.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教師必須要講究方式方法,要做到巧妙設計。首先,要在制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深入思考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切入點。如在本節課中,能夠進行哪些內容的傳統文化教育,要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從哪些教學內容上切入,如何切入等。其次,要在教學準備和課堂講述過程中,找出典型素材,特別是要挖掘出其中那些感人的細節。最后,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使他們明白其中蘊涵的真諦。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或辯論,使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化。
2.引導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近現代西方文化進行比較,使學生在保持傳統文化的同時,努力汲取西方文化的精華,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傳統文化優劣并存,孤立地看,是難以得出正確結論的。教師應該把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進行比較,才能使學生信服,并增強認同感。例如,同西方文化比較,中國傳統文化崇尚人倫,這是西方文化比不上的,但中國傳統文化對個體的自由、尊嚴講得不夠,與西方的“天賦人權,主權在民”思想有著很大的差異。通過這種比較,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鑒別能力。
3.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教師要身體力行。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每一位教師全力參與,共同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使學生感受到親切的文化關懷和自然的文化熏陶,才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作為傳統文化的主要傳播者,教師應該身體力行,努力提高自身修養,以帶動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只有這樣,傳統文化的教育才能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