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作文教學;寫作方法;熱中取精;小中見大;平中見奇;同中求異
〔中圖分類號〕 G623.24〔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2(B)—0023—01
盡管學生的生活體驗是有限的,但他們有不同的興趣、不同的創造潛力,他們的思想是無限的。在作文訓練中,教師要立足于有限,追求無限。
一、熱中取精
“熱”即熱點問題,就是能引起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這些問題常常引起人們生活、工作、情感的變化,具有普遍性,充滿時代氣息。父母情感、代溝、減負、班里流行風等熱點給學生帶來的有無奈、有期望,這些都是學生耳聞目睹的真真切切的生活,教師要教會學生采擷源頭活水之浪花,表達心靈的感觸。《新課標》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讓我們來聽聽學生的心聲:“每個星期天都跟這個星期天差不多。一大早,被迫從暖融融的被窩中爬出來去學畫。到了下午,忙著上嘰里呱啦的英語課。晚上,一遍遍地抄英語句子,畫一幅幅布置的畫。我一邊做著這些作業,一邊想著我什么時候才會有一個快樂的星期天。”
這就是小作者真實的星期天,在望子成龍的這個時代,難怪小作者的作文以《星期天你快樂嗎?》為題。
二、小中見大
寫文章需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今天的學生不是沒有生活,而是沒有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發掘出它的情趣和意義;不是生活不夠豐富,而是不會在看來單調的生活中體驗它的啟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敏銳地捕捉折射心靈、反映時代的瞬間,從淺淺的微笑、一花一草、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次小小的感動中體會生活。筆者班上的一個同學在《情系風箏》中講述了他在綠色公園遇到一位放風箏的老人,通過攀談得知老人為圓遇車禍身亡的兒子小時放大龍風箏的心愿,每年在這里帶著兒子的照片放風箏。“風箏雖小,情意無限,這巴掌大的風箏,正是老人的精神寄托。每個人的心中不都應該有一個風箏嗎?象征著希望,承載著向往……”小作者的心被真摯的愛感染了。月圓花香、蟲鳴貓戲,七彩多味的生活,形形色色的人物,只要做有心人,細細觀察,處處留意,就可汲取生活中的養料。
三、平中見奇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從常見的泊船中想象其逆水而入的萬里行程,從平常的雪想象它歷經千秋的不平凡,心游千古,視通萬里,極大地拓展了詩的意境。人的生命短暫,視野有限,而借助想象卻可以“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但豐富的想象力也有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貧乏到豐富的過程,沿無意想象——有意想象、再生性想象——創造性想象發展的過程。寫作過程中始終伴隨著想象,想象也是充實作文內容不可缺少的手段。
讀書是積累,是儲備。讀,要展開想象,讓文字與生活融合,讓景物人在腦中活起來,理解語言創設的情境的奧妙。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想象,使平凡的自然更有意蘊。
四、同中求異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千古流芳的詩詞中不乏寫雪景的名句,雖不出現“雪”,但總是讓人意猶未盡。《新課標》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創意的表達,教師要提倡學生自主命題。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提倡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生活,從而常中見新,老樹開新花,開辟寬廣的思維領域。如,讓學生以《十一見聞》為題進行寫作時,筆者就以這種思想引導學生,從而學生寫出來的文章異彩紛呈:有的學生寫市場繁榮、市容改觀、舉家歡聚;有的學生寫借購銷兩旺傾售三無產品的不法行為,無視居民利益的“高音喇叭”現象;還有的學生抒發感想和困惑,如乞丐盛行,真假難辨,同情心不便輕易施舍之事實,著實發人深省。
要使作文教學開放而有活力,不僅要解放學生的眼睛,還要解放學生的手腳,更重要的是解放學生的心靈,開闊學生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