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創設情境; 提高;想象力;積累;寫作素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2(B)—0046—01
一、適時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訓練學生作文特點有三:“快”——迅速,不失時機地記下自己的認識,感受;“實”——實實在在,可見可感的人和事,有真情實感;“新”——內容新穎、形式靈活。其訓練途徑一般有六種:
1.生活展示。把學生帶入社會、大自然,選取典型場景,配合教師語言描述,指導學生去觀察,通過調動他們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去捕捉寫作素材,觸發靈感。
2.實物演示。即以實物為中心,設計必要背景,演示某一特定情境,讓學生進行觀察分析,有助于教會學生在生活中提取素材。
3.音樂渲染。根據寫作題材的需要,選擇相應的音樂來渲染氣氛,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4.角色表演。讓學生扮演寫作題材中的人物,學生有了切身體會,才會寫出真切感人的文章。
5.語言描繪。教師用形象生動、富有情感色彩的語言,去描述題材所需的特定情境,繪聲繪色地烘托出那種特定的氛圍,讓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進而豐富其想象,發展其語言能力。
6.實踐感知。讓學生積極參加生活實踐,并以此為題材,精心指導他們寫作,使之在實踐中產生靈感,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引導學生進入教師精心創設的寫作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學生便會積極思考,進而調動其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二、提高學生的想象力
小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是開發不盡的寶藏,教師在作文教學時如果能充分運用這一特點,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筆者曾設計了看圖作文《小蝌蚪》,共四幅圖,首尾是兩幅空白圖,中間兩幅圖是小蝌蚪在玻璃瓶里的演變過程。中間的兩幅圖,學生只需模仿《小蝌蚪找媽媽》中的有關語句便可以完成,但首尾的空白圖卻引發了學生對蝌蚪來歷和未來命運的思考,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想象才能填補材料的空白。面對首圖的空白,學生會想,瓶子里的小蝌蚪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如何到瓶子里的?空白圖引發了學生的想象,他們將結尾想象得很豐富:有的學生說,瓶子里的小蝌蚪一天天長大了,但還沒有等它們長成小青蛙就先后都死光了;還有的學生說,小蝌蚪被放回了大自然,它們長大了,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和媽媽一起捉蟲子;也有的說,它們回到了大自然以后,不能適應惡劣的環境,都死掉了。學生的想象力極其豐富,進而產生了強烈的表達的愿望,此時作文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表達需要。
三、積累寫作素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彼詫W生要想寫好作文,必須要有豐富的素材。因此,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一些有益的課外活動,然后引導學生將有意義的見聞編成相聲、話劇、小品等,來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而積累寫作素材。比如,先安排學生利用假期或課余時間對某地的風景、名勝或其他方面值得參觀的地方進行調查了解,提前準備好生動優美的介紹詞,然后分別讓學生充當小導游,其他學生扮演游客,利用角色對話的方式讓“小導游”為“游客”介紹他眼中的山水人情和名勝古跡。這樣,學生在接觸大自然的時候便會仔細地觀察眼前的景物,會用心琢磨如何將這些景物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把作文“演講化”、“稿件化”,把說和寫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提高了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