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閱讀;體驗;感悟
〔中圖分類號〕 G633.33〔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2(B)—0025—01
進入新一輪課程改革后,“體驗”、“感悟”出現的頻率飆升,在語文課程的閱讀教學領域更是如此。《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對《語文課程標準》的這一建議,已耳熟能詳,但教師對體驗感悟的理解、思考和實踐都還剛剛開始,對其內涵的認識還需進一步深化,對《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這一建議的緣由還需從理論上進行深層的追問。唯如此,當體驗感悟成為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的又一個著力點時,也將成為提高閱讀教學效益、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新的增長點。
《語文課程標準》如此強調體驗感悟,有其背景。長期以來,閱讀教學總體上存在著重認知輕情感、重理性輕感性的傾向,忽視了閱讀教學本身的規(guī)律,反映了以學科知識為本位而非以人的發(fā)展為本位的課程觀。強調體驗感悟,就是為了糾正長期流行的理性化閱讀分析的偏差。把體驗感悟作為閱讀教學的又一著力點,這是因為它
們能夠成為閱讀教學新的高效的增長點。作出這種判斷的理論依據如下。
1.顯現了語文的特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為我們所熟知,人文性的提出,則著眼于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由于這一基本特點,閱讀教學教材不是呈現出這樣的一個系統(tǒng):嚴密的知識體系,按照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序列,用例子來說明知識和原理,再加上一些供學生操練用的習題。不少課程的教材都是這樣呈現的,但語文教材特別是閱讀教學教材與之則明顯不同,多數情況下,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幕幕引人入勝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個個情景交融的審美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場景、形象、意境、故事,需要通過體驗去感受,它們的意蘊需要通過感悟去獲取。在此活動中,學生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作品向讀者移情的目的。這就是課程標準所說的“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形象的再現、意境的體驗、韻味的品評、情緒的感染的過程中,學生體察、玩味和領悟描繪場景的形式、述說故事的語言形式,積累語文經驗,學習表達技巧,掌握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
2.遵循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
語文學習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母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為核心任務。“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的要素很多,但語文能力居于核心地位,這毋庸置疑。能力建立在知識基礎之上,無知必無能,這是普遍的規(guī)律。語文學習當然不能背離這一規(guī)律,語文能力培養(yǎng)需要積淀知識。例如,沒有掌握一定數量的漢字,閱讀和書面表達就寸步難行。但在很多情況下,語文學習還有自己特殊的規(guī)律。比如,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是在一定的語境里通過傾聽、模仿、實踐,學會了正確、清楚地說話,而不是事先學習語法知識然后根據規(guī)則去遣詞造句;通過對文本的學習、感受、模仿學習寫作,而不是事先學習抽象的寫作方法,然后依照這些方法“下筆成章”的。所以,語文教育主要是讓學生接觸大量的感性語文材料,通過實踐活動直觀地掌握語文學習規(guī)律,形成語文能力。
3.合乎漢語的特點
王力先生曾說:“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所謂“法治”,是講究規(guī)律和邏輯,追求嚴謹和精確。所謂“人治”,是講究直覺感悟,追求韻味和傳神。漢語的精神從本質上說不是西方那種執(zhí)著于知性、理性的精神,而是充滿感受和體驗的精神。漢語的思維帶具象思維的成分。由于漢語的詞語蘊藏了豐富的語文感受,將這些基本單位組合起來就成為一幅幅生動可感的具象,因此,在閱讀漢語作品時利用體驗和感悟便如魚得水。
總之,閱讀教學中應注重體驗感悟,并在體驗感悟的過程中,伴之以理性的思考和語言訓練。只有這樣,體驗感悟才能真正成為提高閱讀教學效益、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