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初春,剛剛年過二十歲的我成為了一名農村小學教師。對于初出茅廬的我來說,身邊的一切顯得既陌生又新鮮。但想到自己是大學畢業生,教小學的課程還不是“小菜一碟”,于是,我成天優哉游哉,無心鉆研業務知識。
有一天,學校教研組通知我準備一節公開課。于是,我按照自己的思路準備了一番,自認為做到了天衣無縫、完美至極??墒牵斘易呱现v臺后,卻發現自己的課程設計有點不合適,整堂課都是我在滔滔不絕地講,課堂氣氛異常沉悶,學生毫無生氣。課后,我則細細回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冷場的情況。問題到底出在哪呢?可是,百思不得其解。教研會的評課結果可想而知,怎一個“臭”字了得。雖然教研會只有短短的一節課時間,但我卻感覺像是過了一年。
好不容易會開完了,我拿起筆記本想趕緊開溜。這時只聽身后傳來教研組長米老師的聲音:“蒲老師,你等一下。”聽到這話,我心中泛起了嘀咕:“怎么?大會沒說夠,又要單獨開小會呀……”等到其他人走后,米老師從自己的辦公桌抽屜里拿出一本白色封面的雜志遞給我,說:“蒲老師,有空看看吧!相信你會有所收獲的,過兩天還聽你的課,可別讓我對你失望啊!”我接過一看,是一本早已翻舊的《甘肅教育》雜志。
拿著這本雜志我回到寢室,一翻開目錄,我就被它豐富的內容吸引住了,有關新課改、小組合作學習,以及班主任工作的內容比比皆是。仔細一看,每一篇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對新課改、小組合作學習、班主任工作等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看完這些文章后,我又細細地回想了一下自己這一段時間的教學方法與理念,通過對比,我猶如醍醐灌頂一般,以前沒搞明白、想不通的地方,一下子就都明白了。于是,我急忙拿出稿紙,結合自己學到的新理念,連夜設計了一節課。
第二天一大早,我興沖沖地找到教研組長米老師,對他說:“今天你就來聽我的課,不用過幾天了……”聽完課后,米老師興奮地對我說:“蒲老師,怎么一夜之間,你的進步就這么大,這節課設計得太好了。”我沖他傻傻地笑笑,不好意思地說:“還得感謝你昨晚給我的那本《甘肅教育》……”
此后,我了解到,學校的其他老師都把《甘肅教育》作為了解課改新理念和提升自己業務水平的主要學習工具,而我也逐漸成為了《甘肅教育》的忠實讀者。每一期我都會從教研室找來細細地讀,并認真地做筆記、寫心得。那淡淡的墨香猶如雨露滋潤著我年輕的心靈,讓我對教育、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我則把從《甘肅教育》中學到的知識和自己的教學結合起來運用于實踐。
在《甘肅教育》的陪伴下,我逐漸成長起來,由一個少不更事的年輕教師逐漸成長為學校的業務骨干:2006年,我被學校評為“優秀教師”,同年還被評為“優秀班主任”,2007年和2008年連續兩年我都被學校評為“優秀輔導教師”。2009年,我借鑒《甘肅教育》2009年第11期下半月刊中張忠老師《精巧設計,藝術施教》一文中的理念,設計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更是在全縣優質課大賽中獲得了二等獎的好成績。
與《甘肅教育》相識的七年間,《甘肅教育》就像我的老師一樣對我諄諄教導,引導我走進了新課改的廣闊天地。而我每一份成績的取得,都有《甘肅教育》的一份功勞。
真心地感謝您——《甘肅教育》,您是我成長的導師。
(作者系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恭門鎮中心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