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美術教育;教學方法;學習興趣;審美意識;創造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2(B)—0052—01
隨著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素質教育的理念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認同與重視。我們都希望通過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培養優秀人才以適應社會的發展;期望通過素質教育培養青少年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期望通過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情操,幫助學生樹立熱愛生活的積極心態。作為一名美術教育工作者,如何在美術教育中適應時代的發展,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來促進美術教學,是筆者一直所探求的。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幼兒大都喜歡畫畫,繪畫是他們最為直接的情感表達方式。一張孩子的畫,是其思想與情感的真實寫照,也是其思維活動的記錄,更是他們氣質的再現、個性的張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度,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融洽的師生關系,孕育著巨大的教育“親合力”。教學實踐表明,只有在學生喜歡教師、尊重教師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融洽的、良師益友式的師生關系,而這種關系也能使學生對所學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
2.力求課堂導入的新、奇、趣。課堂導入至關重要,在教學中可引入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設備,通過放映幻燈片及相關影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貼近學生實際,尋找創作源泉。例如,男孩子喜歡泥巴,可以把泥塑引入課堂教學,先讓他們自由發揮,然后再引導他們進行主題創作。女孩子喜歡布藝,可以用布貼畫代替筆繪來培養學生的色彩搭配能力。
4.以鼓勵的方法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英國教育家洛克說:“兒童一旦懂得了尊重與羞辱的意義,對學生的心理便是最有分量的一種刺激,保護他、發展他,可以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原創,不斷鼓勵他們,給他們自由發揮的余地,讓他們感受繪畫的樂趣。
5.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 在學校教學中,可利用教室舉辦小型展覽,展示學生作業,也可以通過學校展板,展出學生作品,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當今社會是一個科技文明極度發達的時代,學生所接觸的環境也是紛繁復雜。在美術教育的初期階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非常重要,而審美意識的形成主要依賴于學校美術教育。
我曾帶領學生外出寫生,一路上學生們只是聽聽音樂,吃吃零食,任憑美景流逝,到達目的地后,也只是隨意選擇一個角度來完成作業。傳統的美術教學將學生長期地封閉在有限的空間中,這使學生對自然的感受力大大降低。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去發現、去體驗這種既熟悉又易被忽視的“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若能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優美的自然環境作為學習活動地點,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美國當代美術教育家羅恩菲德認為:“人類必須從小就培養對藝術的感受性,這樣才能避免感受性喪失之苦。”他說:“請把孩子們帶到小溪邊,讓孩子在那里濺水嬉戲,讓他們聽一聽,那輕輕流過的溪水的聲音,也讓他們學一學那小鳥清脆又甜美的歌聲……請帶他們來看看,這個世界優美的另一角吧,凡是能打動你優美感情的,也讓它打動孩子吧!”由此可見,自然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術教學在培養學生一些基本藝術技巧的同時,也應該培養他們對客觀世界的感受力,這是提高學生審美素質的重要起點。
三、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創造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受創造欲望的駕馭,以尋求獨創性和新穎性為目標,是建立在觀察、想象、思維和實踐等諸多基礎上的一種綜合本領。美術課程被公認為是對創造力的培養最具成效的課程之一,這是由美術活動所具備的發散性思維的特點所決定的。
教師要通過精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充分調動他們的發散性思維,提高他們的創造力。例如,在欣賞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的過程中,教師應通過積極地引導,讓學生對“神秘微笑”的不確定性展開豐富、自由的想象,以達到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與獨創精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