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黃公望;山水畫;筆墨;創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2(B)—0039—01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元代山水畫成就最高,尤其是水墨山水畫有著開創性的發展。元代山水畫注重皴、擦、點、染等技法,在講求法度、重造化、重理性的宋代山水畫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將院體畫法森嚴、嚴謹工整的風格變為重韻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審美追求。
元代山水畫作品都表現出“簡逸恬淡”的意境。著名的元代山水畫家黃公望深得趙孟頫真傳,其作品“精通造化,筆盡意在”,水墨淋漓,渾潤古雅,將董源、巨然的山水畫風推向了一個更高的層次,開創了山水畫的新風貌。
一
黃公望(1269—1354),杭州富陽人,元代畫家、書法家、“元四家”之一。黃公望原名陸堅,號一峰、大癡道人等,晚年號井西道人。黃公望幼年聰明過人,有神童之目,經史九流之學無不通曉。其擅長山水,精通音律,兼工詩文。
黃公望生活的年代,南宋滅亡,北方的蒙古族入住中原建立了元朝政權。青年時代的黃公望滿腔熱血,想在政治上一展身手。但元代沒有科舉考試制度,當官必須經人推薦,先從一般的小吏做起。直至中年,黃公望才得到徐琰的賞識,在大都御史臺下屬的察院當書吏,經理田糧。然而,他的上司張閭是一個貪官,于延祐二年九月被朝廷逮捕入獄,黃公望也因此而受到牽連,被誣入獄。本想為國效力的黃公望,因仕途不得意而導致了他一生的坎坷經歷,從此他心灰意冷,放意于詩酒之中,又寓興于山水之間。他“終日在荒山亂石叢木深蓧中坐,意態忽忽,人莫測其所為” ,也正因為這“失意后”的惘然心境,養成了他正直孤傲、潔身自好、不與人茍合的性格。黃公望的后半生云游四方,居無定所,過著“閑云野鶴”式的生活。在云游的日子里,經常和倪瓚、王蒙、吳鎮、曹知白等大畫家相聚,切磋繪畫,相互題贈。晚年的黃公望,曾結廬于富春江畔的筲箕泉,最后死于杭州,享年八十六歲。
二
明代張丑在《清河書畫舫》中評說黃公望:“大癡畫格有二:一種作淺降色者,山頭多巖石,筆勢雄偉;一種作水墨者,皴紋極少,筆意尤為簡遠?!闭f明黃公望山水畫表現手法紛繁多變。
黃公望繪畫特色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他“博古通今”,“師法傳統”。另一方面他“感悟自然”,“師法造化”。再加上他豐富的修養和傳奇而曲折的人生閱歷,使得他的山水畫百代標程。
黃公望是趙孟頫的入室弟子。趙孟頫“力拒近世”,“托古改制”,主張“師法北宋,上追晉唐,尤推董巨” ,這對黃公望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黃公望醉心于董源、巨然的山水畫,并力追二米、荊浩、關仝、李成等的筆意,又加入自己的獨特創造。他一方面注重古人之理法,另一方面注重自然之理法。
“黃公望的山水畫師法董、巨,又汰其繁皴,瘦其形體,巒頂山根,重加累石,橫其平坡,自成一體”(《中國繪畫史》),《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晚年的一幅代表作,畫面幾乎沒有“渲染”,而僅具“勾皴輪廓”,可用一個“寫”字概括。此作品是一幅長卷,長636.9厘米,高33厘米,表現了連綿不斷的山巒,一望無際的江水,筆墨蒼潤渾厚,意境開闊遼遠,草木蒼莽爛漫,樹木奇異紛繁,以枯筆勾勒,淡墨皴擦,注重感情的宣泄,追求形式上的變化,充分體現了文人畫的特點。黃公望的另一幅名作《九峰雪霽圖》,則與前者的表現手法不同。此圖是他畫雪景的代表之作,圖中九峰聳立,巍峨挺拔,主賓相讓,溪水潺潺,斷崖伏崗,叢林結屋,表現了一種“清靜闊遠,清幽雅逸”的境界。畫面中,山石景物用淡墨勾勒,并以淡墨暈染天空,積雪山峰“不繪自現”,使得畫面寒氣襲人,蕭瑟荒遠。
三
黃公望的山水畫在中國繪畫史上有極高的成就,自元以后,凡有山水畫的地方,皆有黃公望的巨大影響。元代以前的山水畫多用濕筆,謂之“水墨暈章”,元代之后則以干筆為主。南宋李、劉、馬、夏之后,山水之變,始于趙孟頫,成于黃公望,他徹底改變了南宋后期山水畫陳陳相因的積習,開創了山水畫的一代新風貌?!霸募摇敝械膮擎偂⒛攮?、王蒙皆師法黃公望。到了明、清之際,明四家、金陵八家、四王、新安四家等諸流派都深受其影響。
黃公望的山水畫“峰巒渾厚”,描摹的是他的“胸中丘壑”,這“胸中丘壑”是太湖一帶的山水自然與他的主觀情趣共同鑄就的。他的山水畫不僅發展了傳統水墨的寫意技巧,同時也大大促進了“抒情達意”的文人畫的高境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