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數學教學;學生;學習興趣;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2(B)—0048—01
1.合理運用數學故事、歷史
在實際教學中,向學生介紹富有教育意義的數學發展史、數學家的故事等,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例如,在講解方程的有關概念時,介紹方程的起源,引導學生向數學知識領域邁進;在學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介紹與托爾斯泰有關的數學問題和故事,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實踐證明,這樣教學,喚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選擇多種教法
例如,“有理數”一章的小結時,學生總以為是復習課,往往會產生輕視的心理。鑒于此,我把這一章的內容分成“三關”,即“概念關”、“法則關”、“運算關”,在限定的時間內通過討論的方式,找出每個“關口”的知識點及每個“關口”應注意的地方。如“概念關”里的正數、負數、有理數、相反數、數軸、絕對值的意義,“法則關”里的結合律、分配律以及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在“運算關”強調符號問題等等。討論完畢后選出學生代表,在全班進行講解,最后教師總結。通過這一活動,不僅使舊知識得以鞏固,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充分利用實際生活資源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能完全駕馭教材,將教材中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1)在身邊找數學。大多數學生認為,數學除了抽象就是乏味,導致他們對數學產生排斥的心理。為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就應該選用學生身邊的數學進行教學。如,教學“相交線與平行線”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找一找教室里具有相交線與平行線形象的例子。
(2)活動中做數學。例如,教學 “統計調查”前,教師讓每個學生都當一回小小調查員,自己設計問卷,調查全班同學暑期的打算。實踐證明,學生在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中學會了統計的方法,還提高
了自己的動手能力。
4.分層進行培養
學生稟賦、家庭條件、知識基礎各不相同,必然會產生差異。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教學時,教師就必須進行分層教學。
(1)目標分層,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差異,采取目標分層的辦法,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目標,增強每個學生的信心,同時這樣做還是對重點和難點的一個分解,讓基礎比較差的學生覺得我能悟出,讓中等生感到我能行,從而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2)訓練分層,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參與的機會。不同層次的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不同,進行分層訓練,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其中。這樣做既可以使好學生吃得飽,成績差的學生吃得下,又減輕了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3)評價分層,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以不同的起點為標準進行評價,這樣利于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
5.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學生只有興趣,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是沒法把學習成績提高的。那么,在給學生傳授學習方法時,有什么注意點呢?筆者認為,對于計算題,應著力教給學生運算的技巧;對于幾何推理題,應著力讓學生懂得看圖與推理原則;對于解方程(組)與解不等式(組),應著力讓學生理解解題的基本思路及解題步驟;對于應用題,應著力教給學生解題的思路,給學生展示尋找數量關系的思維方法和步驟。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懂得如何學習數學,自然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有增無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