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假文憑
湖北的上萬名中小學教師參加原湖北教育學院的遠程現代教育,畢業后卻獲“假文憑”,文憑上標有教育部文號,卻通不過教育部驗證,只能在湖北省內通用。(據《人民日報》報道)
湖北被曝光的“真的假文憑”事件只是不少電大、夜大等學校“批發”文憑式辦學模式的冰山一角,它折射出了兩個內幕:其一是這種學校為“批發”更多文憑違規設班辦學,撈取更多的錢財;其二是教師繼續教育的困境和對文憑的依賴——唯文憑論,用錢買來的文憑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到底有何作用,大概只有鬼才知道。
“父招聘兒”做得像真的一樣
浙江溫州平陽電大招聘教師出現奇怪現象,應聘該校法學專業教師考試的三人中,只有一人有成績,另外兩人均是零分。而巧合的是,這名唯一獲得成績、并最終進入擬錄用人員公示名單的男子,卻是該校校長的兒子。(據新華社報道)
如果要在中國評出一位年度善“表演”校長的話,在下敢保證,平陽電大的校長絕對無人能比,冠軍非他莫屬,而且他順便還可摘得最佳表演獎(挑選兩人硬湊成1︰3的報考人數)、最佳組織獎(讓其他兩人都零分)、最佳自欺欺人獎(自以為做得滴水不漏)、最佳舉賢不避親獎……
“開除此兩人,還有后來者”
井岡山大學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對該校兩名論文造假教師作出撤銷教師資格、開除公職等一系列處罰,此前這兩名教師因為被曝光多達七十篇論文造假而廣受關注,如今落得被學校“掃地出門”的下場。(據中國新聞網報道)
剽竊、抄襲論文以及公然偽造數據“生成”論文的做法,失去人文精神的量化考核,不但讓教師失去職業道德,而且失去理智和良知。井岡山大學雷厲風行下硬手把造假者“掃地出門”,喜的是它給了造假者處罰和警示,憂的是在功利化的學術氛圍里,恐怕是“開除此兩人,還有后來者” 。
擇校費難治理另有其因
河南開封市中小學超大校和薄弱校的差距巨大,超大校的門庭若市與薄弱校九名學生的冷清課堂構成鮮明對比,分外引人注目。開封市擇校現象越來越普遍,而擇校費也是越收越高,并且屢禁不止。分析稱,擇校費的存在既緩解了地方財政的壓力,又給掌握教育資源的部門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好處和權利。(據《中央電視臺》報道)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從中央電視臺的報道中可以看出,擇校費問題長期以來不能解決,不是它不能解決,而是不少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門不想解決,因為這些部門本身就是擇校費的受益者,因為它“緩解了地方財政的壓力,又給掌握教育資源的部門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好處和權利”。
孩子為何容易迷失在網絡中
“現在,未成年人被網絡感染,在網絡中迷失自己導致的犯罪越來越突出。”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少審庭副庭長李斌說。該庭審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涉案的38名未成年人有37人的犯罪與網絡有關。(據新華網報道)
很多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但面對青少年犯罪問題時,許多人卻不這樣認為,而是把矛頭指向了網絡。不可否認,網絡上一些不良信息可以誘發青少年的犯罪動機,但它還是外因。在探討這一問題時,我們是否更應關注當前青少年自身的原因,為什么他們如此脆弱,經不起誘惑?為什么他們逃避現實世界,容易迷失在網絡中?他們的生活中到底缺少什么?
腐敗怎么能“落下”小學校長
從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原校長王翠娟多年累積賬外資金超過1億元,到廣東省紀委通報的廣州市越秀區東風東路小學原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劉燕文,將學校的培訓班收費、家長捐贈款等共計3575萬元公款私存。近年來,小學校長因腐敗落馬的案件并不少見。(據《中國青年報》報道)
只要制度不健全,只要當權者手中的權力無人監管,只要“一把手”負責制成為一匹脫韁的野馬,不管是大學校長、中學校長還是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在崇尚金錢的社會大環境下,腐敗是必然的。不少小學校長因腐敗落馬,并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相反,如果不腐敗,倒是讓人奇怪,就如同河南省盧氏縣縣委在土坯房中辦公一樣,而成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