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數學教學;樂學;靈活;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3(A)—0050—01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認為一堂好的數學課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體現教師本人的個性特色,具有創新性,在樂、活、思、實等方面下功夫。
樂——激發興趣,體驗學樂
首先,教師要以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鼓勵者的角色出現在課堂上,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并營造一個具有接納性、支持性、寬容性的課堂氛圍;其次,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要與學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求真理,促進學生積極地實驗、觀察、探究、研討,喚起學生迫切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求知興趣。通過學,使其感受到知識的力量,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要使學生樂學,教師就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非智力因素。“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而要讓學生“親其師”,教師就要“愛其生”。“師愛”是全方位的愛,既有關懷學生的冷暖(生活上)、喜惡(情感上)之愛,更有關注學生的學習、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實際困難之愛。只有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填補他們知識的缺陷,盡量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鼓勵而不是輕易否定,進行 “換位”思考(假如我是學生,就會……),才能真正做到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
活—— 創設活情境,采用活方法,實現活課堂
中學數學課本由于諸多因素的限制和教材本身的局限性,難以完全適應各種教學的實際情況。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注意創設學生所熟悉的、鮮活的情境和展示知識發生的過程,數學就將成為脫離生活實際的、沒有多大用處的東西。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甚至同一內容)、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教法,在重視教法的同時,更要重視學法,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課堂理應成為活動的課堂。這就要把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轉變為在教師主導下的學生自主活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活動和合作學習。教師要創造性地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課堂,如:數學游戲、動畫演示、模型制作、測量實驗、問題探究、撰寫調查報告和數學小論文以及數學問題的小組討論和爭鳴等,要讓學生“動”起來。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引導者,其主導作用體現在促進學生發揮主動性,引導學生在體驗知識的過程中,得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思——學會思維,發展思維,形成能力
數學教學的實踐表明:會思維的學生才會學習。要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成為一個活潑的、主動的過程,我們必須讓學生學會思維,掌握創新性的學習方法。數學思想、數學觀念以及相聯系的數學方法,都是數學思維的主導方面,是策略創造與邏輯演繹的結合。但我們的數學教學往往只重視邏輯演繹,而忽視策略創造,輕視觀察、實驗、類比、歸納、發現的探索性思維和直覺思維。一般來說,直覺用于創造,邏輯用于證明。在中學階段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依靠直覺提出猜想,進而能證明或否定猜想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符合認知規律。
通過數學活動來發展學生思維,這是數學活動的真諦,而暴露思維過程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如:在概念教學中,教師要展示概念的形成過程,使學生自己學會思考;在例題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去推導、證明、求解,思路方法是怎樣想到的,并把自己在解題過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來,這樣,學生在這些經歷中就會逐漸學會如何思考,從而促進思維的發展。
發展思維,還必須養成學后反思的習慣,使學生通過反思總結出具有一般性、規律性的東西,從而促進學生認知上的升華,進而發展其思維能力。
實——聯系實際,重視實踐,講究實效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就是說人的能力并不是“聽”會的,而是“做”會的,只有動手操作和積極思考才能出真知。因而,教師不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聽客”和“看客”,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動口、動手又動腦,親自參加探索和實踐(包括知識的獲取、新舊知識的聯系、知識的鞏固和應用的全過程)。要強調凡能由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要由教師提出;凡能由學生自己學懂的例題,不要由教師講解;凡能由學生表達的,不要由教師寫出。
講究實效,這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中學是學生求知的基礎階段,中學教學要把落實雙基與培養能力有機地統一起來,恰當安排課堂教學時間,提高實效,重視過程評價,及時反饋校正,有效地改進學生的學。
講究實效還必須聯系學生實際,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分層施教,針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問題和不同要求,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不斷提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