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背誦;興趣;
脈絡;表象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3(A)—0064—01
背誦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對于鞏固語文知識,熟悉、理解課文內容,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從心理學角度而言,背誦不僅可以增強記憶力,發展認識能力,為思維和寫作積累語言材料,提供范例,而且還能使學生從小養成認真讀書、勤奮學習乃至熟讀精思的良好習慣。那么,怎樣幫助學生提高背誦的效率呢?我在教學實踐中主要體會到以下幾點。
一、 趣味背誦,提高記憶效果
興趣,是指人們對認識及活動所需要的情緒表現,是積極探究事物的認識傾向。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使學生的學習專注、有效,注意力持久,觀察力敏銳,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思路開闊,記憶牢固,情緒高漲。那么,怎樣激發小學生背誦的興趣呢?
1. 游戲背誦法。游戲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手段,它寓教學于游戲之中,把單調的學習變得有趣,把枯燥的練習變得生動,使學生在緊張的腦力活動之后,通過輕松、愉快的游戲鞏固已獲得的知識,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背誦《一粒種子》一文時,我根據故事內容讓學生分角色扮演種子、春風、蚯蚓,并配上頭飾進行游戲活動。在活動中,我發現有些孩子在課堂上連半句話也“掏”不出來,可是在游戲中卻是那樣積極。可見,游戲喚起了參與者感知自己主體地位的意識,這種獨立自尊的主體意識,不僅吸引著他們忘我地投入,還將影響他們人格的發展。
2. “形體操”背誦法。低年級教材的課文有許多是動物、植物、自然景物等學生熟知的事物。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看圖讀文,然后編出相關事物的形體動作,再邊做形體動作邊讀課文。學生借助形體表演很快就記住了課文內容。可見,在學習過程中形體操融背誦與理解為一體,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是解決初學兒童多動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有效教學方法。
二、理清脈絡,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
背誦課文應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得越深,就越容易記憶。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糾正學生不求甚解死讀書的方法。背誦一篇或一段文章時,首先要通讀全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層次、來龍去脈,掌握文章的語言特點,抓住一些起關聯作用的詞語和句子。這樣通過先分析、后綜合的方法來幫助理解,背誦起來就快多了。
例如,在分析《桂林山水》第二段時,我首先讓學生了解段落的脈絡:作者先用比較法引出漓江的水與眾不同,然后用一組排比句寫出漓江水的三個特點,接著幫助學生弄清句子間的聯系:提出漓江水不同一般→平“靜”無浪→由“靜”見“清”→因“清”顯“綠”。并在分析時抓住句中關鍵詞語,寫出板書。最后,讓學生根據以上分析和板書的關鍵詞串連課文,即根據要點逐步充實細節,再現課文。這樣,文章的條理清楚了,記憶的思路清晰了,學生很快就能流利地背誦課文。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就是“理解識記”,即在理解的基礎上提煉出少量包含較多信息的文字符號,并借助它們聯結其他內容,擴大記憶能量,便于回憶時使聯想系統復活,從而提高記憶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背誦也要根據文章內容來制訂背誦策略,如:背誦議論文時,可以從分析論點、論據、論證入手;背誦記敘文時,可以從了解和掌握有關情節、記敘順序入手等。
三、抽象思維形成表象,加強記憶
表象,包括通常所說的記憶表象和想象表象。表象是一個富有特色的心理過程,在現代心理學發展的早期即已得到研究。小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而且是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教材中有些要求背誦的課文往往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因此必須將這些抽象的事物轉化為具體的事物,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這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提高記憶效率的重要途徑。
例如,在背誦《雪地里的小畫家》一文時,要先讓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建立起清晰的表象。于是,我一邊講述詩歌大意一邊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圖形:四種小動物的腳趾形狀以及竹葉、梅花、楓葉、月牙的形狀等等,讓學生比比看是否有相似之處。然后,讓一名朗讀能力強的學生讀課文,其余學生放下書,邊聽課文邊看黑板上的簡筆畫。之后,再在表象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課文的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眼、耳、口、腦等多種感官進行參與,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助于意義記憶,而且在進行形象記憶的同時,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