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作文教學;“流動日記屋”;寫作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23.2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3(A)—0062—01
一、用新穎的“流動日記屋”形式,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
作文教學中,激發學生寫作興趣,使他們樂于寫是寫好作文的關鍵。為了調動學生寫作文的興趣,我采用了新的訓練形式——“流動日記屋”。它與作文訓練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只不過是形式不同罷了。與作文比較而言,它要易于作文。我發現,與以往不同的是學生并沒有對它感到厭煩,而是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流動日記屋”是以組為單位,我稱之為“屋”。每一“屋”每天指定一位學生細心觀察周圍的人和事,并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展現人或事物獨特的美或丑,每個人輪流寫。每位學生寫完的第二天由教師對他們的日記進行評價,并及時在日記本上與學生、家長進行習作方面的交流;每一“屋”學生輪流寫完之后,再由大家評出本“流動日記屋”中寫得最好的日記、內容最豐富的日記、最具有創新性的日記、最有進步的日記……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二、積極讓每一“屋”的學生投身到生活中去,培養他們的觀察、描寫能力
流動日記的訓練中,首先要解決的是觀察問題。觀察是積累素材的重要方式,也是寫日記的必要前提,這對學生來說尤為重要。于是,我常常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屋”中的每一位學生留心周圍事物,或者走出班級和學校投身到生活中去觀察、去感受。然后讓學生每天一人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并表現他們自己覺得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這樣,學生流動日記式的習作便是他們對日常生活感悟后的產物。如:羅英超同學在《我愛蘭州》中寫道:“‘蘭州城,叫金城,自古以來就有名……’這是張保和的一段贊美蘭州,歌頌蘭州的相聲。有‘瓜果城’之稱的金城蘭州,過去只是一片荒涼的戈壁灘,沒有人會喜歡上這里,可是,僅僅幾十年時間,過去的戈壁灘,變成了現在的‘繁華大都市’……”胡馨文同學在《假文盲》中寫道:“文盲,這個對我們來說已經有些陌生的詞在生活當中依然出現著,而且這個詞往往出現在一些高大、強壯的男人身上。難道他們真的是文盲,真的是目不識丁嗎?不,不是的,他們往往是一些飽讀詩書,道德卻很敗壞的人。看著著名漫畫家華君武畫的這幅《假文盲》,我的心中不禁有一些酸痛……”
多彩的世界,世態的炎涼、親情的關愛……這樣的習作往往有著鮮明的個性色彩,不僅體現出學生的創造性,又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從而能鼓勵學生說真話、吐真情,并培養他們的求異思維及審美、鑒賞、創新等能力。
三、以“流動日記屋” 來搭建學生、家長、老師間的互動平臺
“流動日記屋”的訓練,不僅使學生之間有了競爭,也使家長之間有了競爭。學生通過看其他學生的日記,從中受到啟發,知道了該怎樣去寫心里的想法;而家長通過看其他家長的評語,不僅知道了該怎樣去指導孩子寫作文,而且從別的家長那兒認識自己,對自己有了一個客觀的評價。這種對比,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看到了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不足,從而能配合老師的教學工作。這種流動日記的習作方式,不僅使學生對日記產生了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個性寫作,而且可以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美丑的能力,又使家長對自己孩子的習作有了重視,從而搭建了一個學生、家長、老師互動的平臺。
在嘗試“流動日記屋”式的習作訓練中,雖然起初有些難,也耽誤了一些時間,但堅持一段時間后,就會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王培基同學的《陌生的親人》、梁雪禪同學的《觀〈道德觀察〉有感》、高玉強同學的《酸甜苦辣的學習生活》、季垠宏同學的《雨景》、白雪同學的《季節四重奏》、魏怡星同學的《早春之美》、程才育同學的《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彭瑤同學的《軍訓課上的教官》等,就曾在日記評比中獲得了一等獎。
“流動日記屋”讓我在習作訓練中嘗到了“甜頭”,讓學生獲得了收益。在以后的習作教學中,我還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應始終注意通過多種方式,著力培養學生觀察生活、表達見聞感受的興趣和積極的情感,使他們樂于觀察,樂于寫作,從而讓學生在習作實踐中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