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活動情
境;生活情境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3(A)—0027—01
走進新課程,我深切地體會到情境創設是數學課的一個亮點,北師大版教材可以說是情境創設的一個藍本,它呈現出“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敘述模式。實踐證明,合理、有趣的教學情境是溝通現實生活和數學學習、具體問題和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策略、模式,引發學生豐富的聯想,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能使“死”的知識煥發生機,為學生解決數學問題提供相應的信息和依據,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問題情境的創設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見,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積極思考的過程。教師若想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打開他們思維的閘門,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巧妙地寓于各種符合學生實際的知識之中,創設具有一定思考空間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帶著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去探究知識,從而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例如,“8和9的乘法口訣”一課要求學生編寫8和9的乘法口訣,在教學時我首先用課件出示了體育商店內擺放的各種體育用品和足球8元、籃球9元的數學信息,引導學生去發現、捕捉有用信息;然后創設“學校準備購買一些足球和籃球,你能幫體育老師算一下買x個足球和y個籃球各需要多少錢嗎?”的問題情境;接著運用知識遷移法,鼓勵學生根據編寫6和7的乘法口訣的方法,獨立完成8和9的乘法口訣編寫;最后引導學生觀察、尋找8和9的乘法口訣中暗含的規律:前一句口訣比后一句口訣少一個8,后一句口訣比前一句口訣多一個8,相鄰兩句口訣的積相差8等。這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買球”情境,消除了以往計算教學中死編口訣的枯燥性,激發了學生愛想、樂問、愿說的濃厚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誘發學生產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和獲取新知識的強烈愿望,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令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應自覺運用數學思維方式來觀察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活動情境的創設
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指出:“學習數學的唯一方法是做數學?!?新課標也指出:“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毙W生愛動、好玩,故而創設動手操作的活動情境能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按不同的標準分類”時,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把不同樣子的飲料瓶、玻璃瓶,大小不一的球,以及同學們身邊的各種學習用品堆放在一起讓學生來進行分類。這些物品在感官上刺激學生,使他們自覺產生了要按不同的標準進行整理與分類的愿望。情境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激發了他們創新思維的火花,體現出數學的生活性和數學的價值莫過于在生活中親身實踐的理念。課后,我鼓勵學生回家后整理自己的書柜、衣柜,使學生對教材進行了第二次開發和利用,使分類得到了課外延伸,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數學就是生活,數學就在身邊,它能看得見、摸得著、想得到,從而強化了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思想。
三、生活情境的創設
新課標指出:“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币虼?,教師要潛心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資源,創設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的生活情境,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與技能提供支持,為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提供土壤。例如,“10以內數的加減混合運算”一課要求學生掌握和體會加減混合運算的含義和計算順序。在教學時,我先創設了“乘車游戲”的生活情境,我扮演售票員,學生扮演乘客,師生合作表演“乘車”游戲,汽車在行進過程中有乘客上車、下車;接著引導學生通過擺小棒、擺學具等方式把實物抽象為數字,列出相應的加減混合算式;最后引導學生計算結果,并歸納、總結出“10以內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從左到右(或從前到后)依次計算。此“乘車”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了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尊重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溝通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架起了數學與生活的橋梁,突破了教學難點,為學生學習有趣的數學打造了一個扎實的平臺,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有無窮的樂趣,并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從而剔除了傳統教學中直接出示數字,再按程式化的方法進行呆板計算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