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心理疏導;保密性;理解性;自愿
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3(A)—0016—01
有調查表明,當代中學生普遍存在自卑、任性、孤僻、焦慮、厭學逃學、逆反心理、社交困難乃至犯罪等心理障礙問題。由于中學生正處在心理斷乳期,加上學習壓力過大和社會經驗缺乏,他們容易在各種沖突和挫折面前出現心理困擾和障礙。中學生心理疏導是一項艱巨而細致的系統工程,要有效實施心理疏導,就必須掌握和靈活運用有關策略。筆者認為,班主任對中學生實施心理疏導的有效策略中最重要的是:保密性策略、理解策略和自愿性策略。
一、保密性策略
保密性是指無論學生說什么班主任都要為其保密,絕不讓第三者知曉。唯有這樣,學生才會敞開心扉、暢所欲言。當然,心理疏導必須在特定的場所和特定的環境中進行。心理疏導的保密性內容主要有三:一是不在任何場合談論來訪學生的隱私,二是不向學校領導、同事等談及來訪學生的隱私,三是不允許任何人包括心理咨詢專家查閱心理咨詢檔案。班主任必須保守來訪學生的秘密,妥善保管來往信件、相關資料等信息。如因工作需要不得不引用咨詢事例,應對材料進行適當處理,不得公開來訪者的真實姓名、學校或住址。
保密性策略是心理疏導中最重要的策略。它是鼓勵來訪學生對話交流的心理基礎,也是對來訪學生人格、隱私權的尊重。班主任只有嚴格保守秘密,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咨訪關系,這也是真正解決學生心理困擾的開始。
二、理解性策略
真誠自然。心理疏導中的非指示性原則是美國人文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的,他認為心理疏導應以雙方的真誠關系為基礎,這種關系不是一種灌輸關系,而是一種啟發或促進內部成長的關系。因此,班主任要把學生作為獨立的人、與自己平等的人來真誠看待,真誠自然地尊重他們。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自尊心較差、缺乏自信,這時,班主任真誠的自然流露,能讓學生體會到一種信任和鼓勵,有助于他們形成積極的自我觀念和健康人格。只有真心尊重學生,才能打通師生情感交流的渠道,進行有效心理疏導。
理解對方。問題學生在常人看來確實有一種不可理解的“怪癖”,但班主任對此應有正確的理解,不能一味批評。在人際交往中,理解和尊重是獲得別人信任的前提,尤其是那些有心理誤區和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其思維和行為超出常理而常不為一般人所理解。所以,班主任更需要懂得理解與尊重,用真誠打動他們,以解除其思想上的痼疾和精神上的痛苦。班主任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用當事人的心去體會、理解他們的憂傷和痛苦,與其行走在同一塊共振板上。
價值中立。班主任對來訪學生的語言、行動和情緒等要冷靜思考,不得以道德的眼光判斷對錯,應堅持價值中立。對來訪學生要始終抱著積極關注的態度,不冷漠、不打擊,在尊重來訪學生、理解學生苦衷的基礎上,積極幫助來訪學生分析原因并共同尋找出路,最大限度地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班主任要尊重來訪學生的價值準則,不要以自己的價值觀念為標尺,對來訪學生的行為隨意進行價值判斷;不能以任何方式向來訪學生強行灌輸某一價值準則,或強迫來訪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態度。應該和來訪學生共同探討和分析有助于問題解決的各種方案以及不同方案可能導致的不同后果。采取哪一方案去解決問題,由來訪學生自己決定,不能包辦代替。
有效支持。它包括專心傾聽、理解性認同感、情感的共鳴和合理的保障機制等,而不是說些空洞的安慰話。訴說與傾聽是矛盾統一體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訴說是發泄心理能量、維系內心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徑;傾聽是走進對方內心世界、實施心理疏導的陽光通道。只有專心傾聽才能了解對方存在的心理問題,才能提高判斷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傾聽要耐心,盡量不要打斷對方談話;傾聽要專注,要及時給予鼓勵。萬物皆有吸收,也有排泄,人的心理亦是如此。當學生在巨大的壓力下,心理痛苦聚集到一定程度時,他就需要找一個他所信任的對象,傾訴內心痛苦,以理順情緒,釋放心理壓力。
三、自愿性策略
原則上講,找班主任咨詢的來訪學生必須出于完全自愿,這是確立咨訪關系的先決條件。沒有咨詢愿望和要求的學生,班主任不能主動找他。只有學生自己感到心理不適,為此而煩心并愿意找班主任訴說煩心以尋求心理援助時,班主任才能為其提供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