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活動課;特點;
依據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3(A)—0060—01
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脫節,缺乏現代生活氣息,教學方法的注入式,學生缺乏自主實踐等,導致了語文課堂氣氛的沉悶和學生學習興趣的減弱。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必須要強調語文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教師特別要注重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自主地進行語文學習的實踐。開展語文活動課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條捷徑。
一、語文活動課的特點和優勢
語文活動課的“活動”,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教學活動,而主要指學生的學習活動。活動課側重于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的目標、內容和方式方法,與傳統的必修課課堂教學有明顯的區別。
在教學內容上,它強調語文的社會實用性。傳統的課堂教學以必修課教材的教學為中心,內容顯得狹窄而陳舊,與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語文活動課則是開放的,其教學內容往往涉及語文應用的各個領域,特別是觸及最新和最實用的領域,并與一定生活實際相聯系,有較強的時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此,它能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全面反映社會生活對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要求,給學生具體的生活感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組織“新聞發布會”、“語言的藝術——廣告”、“錯別字普查”、“編手抄報比賽”等專題活動,既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在現代生活中應用的情況,也加強了學生實際應用語文的能力,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又實實在在。不少學生反映,開展語文活動課以后,自己才感覺到語文原來是那樣有趣。
在教學方法上,它強調學生的自主實踐性。傳統的課堂授課過分突出教師的作用,以教師的知識傳授和教學思路為中心,學生常常被動接受或被動參與。語文活動課則自始至終強調學生的自主實踐,在活動課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可根據自己的志趣自主選擇,自覺參與。活動課的過程,往往是學生自己設計安排、學生自我活動為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著重于讓學生在各項具體的實踐和運用中獲取直接的感性知識和生活體驗,著重于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感受、體會、理解。這樣做,學生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學能力也得到切實的培養和提高。比如“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等活動課,自始至終都以學生的口頭表達為主,幾節課下來,學生的表達能力就會有所提高。許多學生這樣說,語文活動課給自己提供了不少鍛煉的機會,使自己樹立了學好語
文的信心。
二、語文活動課的心理學、教育學依據
心理學表明,學齡兒童的智力是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處在學齡中期的初中學生,抽象邏輯思維逐步占主導地位,但思維中具體形象的成分仍然起著重要作用。也就是說,中小學生思維一般是 “經驗型”的,而不是 “理論型”的,即在進行抽象思維時,需要具體、直觀的感性經驗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認識和經驗是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自經歷的各種實踐活動,如視察、制作、表演、參觀、調查、訪問等豐富多彩的感性活動中得來的。因此,開展學科教學時,就不能抽象地傳授與學科有關的知識、原則,而必須加強教學的直觀性、活動性,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學習情趣中去感受、去體驗、去發現。語文活動課將語文和語文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運用結合起來,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和學習活動,使教學成為學生具體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的一種嘗試或“模擬”。學生通過參加活動,得到感性認識,經過反復實踐,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獲得的知識不僅是準確可靠的,也是比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實有用的。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學科教學的任務和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由知識向能力遷移,只有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自學能力,學生的文化素質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而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主題實踐。當代教學理論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過程是學生更合理運用知識解決多種實際問題和選擇活動方式的過程。因此,學生學到的知識要轉化為技能,沒有在一定實際活動中反復練習和運用,是不可能實現的。語文作為交際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樣,要熟練地掌握它,就必須進行反復的練習,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把握要領,形成技能,進而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活動課就是具有一定操作的實踐應用課,它將有力地促進學生把學過的語文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并轉化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