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課外閱讀;
目的性;選擇性;讀寫
結合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3(A)—0061—01
要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提高中學生的語文水平,就不能拘泥于課本與課堂。只有既立足于課堂教學,又注重課外閱讀,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課外閱讀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閱讀要有目的性
有目的的課外閱讀不僅可以開拓視野、豐富知識,而且可以提高認識、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中外優秀文學作品以其高超的藝術技巧,表現出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某個歷史時期的生活本質,而且滲透著作者的愛憎、觀點、生活態度和理想。比如,在閱讀魯迅、巴爾扎克的小說時,就要特別注意他們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讓學生通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認識當時的社會現實,就會對作品在典型形象創設上的精妙和小說的特有風格有一定認識了。通過課外閱讀,教師要啟示學生什么是應該歌頌的,什么是必須反對的,什么是應該追求的,什么是必須鞭笞的。作品中正面人物是中學生學習的榜樣,其中的反面人物及群丑形象,也能使學生從中汲取種種有益的教訓。因此,每本書都是一個廣闊的世界,一片浩瀚的海洋。課外閱讀能潛移默化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生活態度,其思想教育的作用和效果,是其他教學方式很難實現的。
二、閱讀要有選擇性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半成熟、半幼稚時期,雖然有了一定的獨立性和自覺性,但在看待問題時依然處于模糊狀態,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他們開始思索,富有激情,但缺乏理智。所以,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有很大的隨意性。社會上不良的現象對學生影響很大,若教師不正確引導,學生就容易往反方向發展。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響。考爾德說:“僅次于選擇益友的,就是選擇好書。”中學語文教師不應只注重幾本課本,而應密切關注學生課外閱讀的熱點,引導學生精心挑選好書,讀好書。如何讀書,是一個人的語文能力、文學修養、審美水準的體現,另一方面也直接對人們的思想道德起著重大的影響。閱讀文學作品時,當作品中的人物在人們的腦海中樹立起了值得效仿的楷模,當作品的情境感化了學生的心靈,當作品宣揚的某種哲理在學生心中得到回響時,作品就對學生產生了巨大的教育作用。選取適合中學生年齡特征的讀物,篇幅上可由短到長,從散文、短篇小說入手,然后發展到長篇小說。從內容上應由淺入深,可以先閱讀一些故事性和趣味性較強的童話、寓言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然后逐漸過渡到情節復雜、含義深刻的文學作品。同時,選取與課文相關或節選編入課本的中外文學名著,讓學生立足于課堂,而放眼于整個文學寶庫。通過課外閱讀,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作者生平、創作思想、藝術風格以及時代背景的理解,對課堂教學有補充作用。
三、注重讀寫結合
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要把自己喜歡的名言、格言、俗語、片段、詩歌,或摘抄,或做成卡片,把在閱讀中產生的感悟寫成日記或讀書心得。同時,還可以收集自己喜歡的古今中外的科學家的事跡,并用文字整理成文章,這就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像這樣在閱讀中練筆,用練筆來促進閱讀的方式,不但能讓學生積累很多寫作素材,而且還能在閱讀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延伸。閱讀是吸收知識,寫作是運用知識。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的寫作起正向引導作用。喜歡閱讀文章和文學作品的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往往能做到口語和書面語反復轉換的思維活動,也常常自然而然地把那些在閱讀中吸收的大量的詞匯、巧妙的構思、豐富的聯想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而閱讀量少的學生,其作文時思維的主要意向僅僅限于對字詞的追憶,其中不完整、不準確的詞語運用現象較明顯。因此,必須要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讓他們以“讀”為本,讓書刊中蘊藏著的極為豐富的素材給他們提供借鑒的種種需要,以促進其寫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