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漢樂府;藝術特色;敘事技巧;
句式;語言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3(A)—0031—01
漢樂府本來是指漢武帝劉徹設立的掌管音樂的官府,它的任務是制定樂譜﹑采集歌辭和訓練樂工。后人把這個機關所收集﹑整理和演唱的詩歌稱為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主要是漢代民歌,也有一些文人作品。魏晉以來,文人仿照樂府體作的詩歌,也叫樂府。
漢樂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極高,可與《詩經》《楚辭》三足鼎立。漢樂府中那些描寫現實生活并富有人情味的敘事詩和抒情詩,更是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獨一無二的瑰寶。下面,筆者從藝術技巧的角度談談漢樂府的特點。
熟練的敘事技巧
漢樂府中敘事詩的敘事技巧十分熟練,它遠遠超出《詩經》時代基本上平鋪直敘的敘事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個性﹑有血有肉的藝術典型。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敘事詩的成熟。詩的敘事技巧,表現在下列四個方面。
1. 故事完整,情節曲折。代表漢樂府最高成就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就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君主制對他們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按劉蘭芝被休棄﹑焦仲卿求情﹑夫妻告別﹑蘭芝被遣返娘家﹑縣令求婚﹑太守求婚﹑被迫改嫁﹑夫妻訣別﹑雙雙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情節跌宕起伏,波瀾橫生。《孤兒行》等其他作品也有類似的特點。
2. 擅長細節描寫。如《孤兒行》這首詩,描寫兄嫂虐待孤弟,通篇只講了三件事,即兄嫂命令孤弟為他們經商、汲水和收瓜。特別是通過對“頭多蟣虱”、“拔斷蒺藜”、“瓜車翻覆”這一系列生活細節的具體描寫,構成了一個矛盾發展異常集中、緊湊的戲劇性場面,突出表現了孤兒所受的痛苦。
3. 詳略有致。《十五從軍征》開頭以“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兩句交代了一個老兵多年的從軍經歷,然后用十四句詩詳細描寫老人白頭歸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派凄慘的景象:家屋衰敗殘破,已成為雉兔的棲身之所,以致見到人時兔入狗洞,雉飛梁上,給人一種荒涼感;當他走進家門時,映入他眼簾的是院子里的野谷,井臺上生著野葵,滿目蒼涼。這樣,人生的苦難,社會的黑暗,都盡在其中了。這首詩雖只有十六句,卻寫得從容舒緩,無局促之感,無不得益于詳略有致。
4. 側面烘托很有特色。《陌上桑》中,“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類對異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更為敏感。詩人通過描摹路旁觀者有意無意地做出的一些想取悅羅敷的舉止,正說明他們看到羅敷時激動的心情和從她身上獲得的審美滿足,這使羅敷的美貌得到了強烈而又極為鮮明、生動的烘托。這樣來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進行摹寫顯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觀者的反應,使作品的藝術容量也得到了增加。
不拘一格的句式
漢樂府民歌在句式上突破了《詩經》以四言為主的格局,變為以雜言和五言為主。雜言從二言到六言,形式自由,句式多樣,錯落有致,不拘一格,顯得活潑奔放。五言雖比《詩經》多了一個字,但音節單雙配合,節奏、韻律富于變化,又增加了表現的容量。從總體的發展趨勢看,漢樂府民歌由雜言漸趨五言,對五言詩的最后定型產生了重要作用。同時,漢樂府民歌也不再有重章,與《詩經》相比,在詩歌的結構上有所發展。
質樸清新的語言
樂府民歌采于民間,源于生活,為下層人民“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之作。它通俗明快,不加雕飾,渾然天成。
1. 洗練的敘事語言。漢樂府民歌多用口語,親切樸素,感情強烈真摯,如《東門行》“出東門,顧不歸,來入門,悵欲悲”,僅僅十二個字,就寫出了一個男子為生活鋌而走險,卻又不放心愛妻與幼子,去而復歸的過程和滿腔悲酸的心態,描寫極富感情色彩。
2. 精彩的人物對話。漢樂府的人物對話最為精彩,如《東門行》中那個妻子和丈夫的對話,把妻子的柔順善良﹑安分軟弱,與丈夫的粗豪剛勇、鋌而走險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為劉蘭芝求情時,焦母大怒道:“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橫蠻的口吻,專斷的神情,被描寫得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