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語文;家庭作業;設計;布置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3(A)—0037—01
時而有家長反映學生的家庭作業量太多、太重。針對這一問題,學校決定以“如何合理布置家庭作業”為題展開專題討論。家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課內知識的外向擴展。它既是反饋、調控教學過程的實踐活動,也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后用以鞏固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一種手段。它有助于學生鞏固、內化學得的知識、技能,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產生新的求知欲。對于小學生來說,作業是他們自主學習的載體,是他們處理和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所以,家庭作業應該有, 但必須合理、適中,形式多樣,有針對性,必須顧及學生的身心健康,不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不使學生因為懼怕作業而滋生厭學情緒。
現將自己在家庭作業設計中的一些嘗試整理出來,供大家共同商討、交流。
一、讀寫結合,讀中學寫
我們常說閱讀和寫作并舉,密不可分。在教學中,我始終堅持以文本為范文,讀寫結合,引導學生反復品讀、用心體味文本的思想感情與語言之美,以達到“以讀代講,讀中感悟,以寫促讀”的目的。
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七冊《搭石》時,我要求學生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特點(老人、上下工的人、路人)表現人物美好心靈的方法,觀察身邊樂于助人的同學,抓住他們的外貌、神態、語言、行為等進行細致描寫,表現出他們的美好心靈,在課前五分鐘說話訓練時讀給大家聽,讓大家猜猜他寫的是誰。這樣的作業,既避免了學生大量的重復性抄寫,又激發了學生讀文、寫作的欲望,達到了復習、鞏固知識、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目的。
二、巧設練習,發展思維
雖然現行教材課后設置的可操作性作業不多,但它給我們教師提供了挖掘教材、研究教材、探究訓練類型的廣闊空間。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們可根據課文特點設計一些小練筆。這樣不僅鞏固了文本知識,訓練了學生的習作能力,而且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鍛煉了他們的創造能力。
如:教學《凡卡》后,我指導學生續寫課文,想象信寄出后會發生什么事,凡卡將面臨怎樣的命運;學習了古詩《贈汪倫》后,我讓學生仿寫一首送別詩。有學生當堂完成了一首題為《贈老師》的詩:“老師乘車將欲行,忽聽車外唱歌聲。涇河水深幾十尺,不及師生情意深”。這樣的作業設計,既培養了學生想象力的完整性,
保證了故事的完美性,又能促進學生的思維向縱深處發展,深化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層次理解。
三、走出課堂,注重實踐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如:教學《爬山虎的腳》時,我們學校操場的爬山虎正長得茂盛。于是,我靈機一動,對學生說:“同學們,想不想知道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想!”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我說:“好啊,那就跟老師來吧,我們一起去找爬山虎的腳!”于是,我們興致勃勃地來到爬山虎墻前。面對這一墻蒼翠欲滴、生機盎然的爬山虎,孩子們情不自禁地發出了贊嘆:“啊,好綠!”“哇塞,真美!”他們一邊贊嘆,一邊仔細地觀察,認真地尋找,一邊將看到的爬山虎與文中描寫的爬山虎進行對比。這樣的課堂,不僅略去了老師抽象的文字講解,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意識,使學生在愉悅中獲得新知,教師在輕松中完成了教學任務。
為了讓學生及時鞏固學到的觀察植物的方法,學習文本所體現的獨特寫法,我隨機布置了小練筆《我喜愛的》。他們不僅能有序地觀察,有序地敘述,而且能抓住特點,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進行生動的描寫,從而實現了師生合作共贏的美好愿望。
四、自行設計,張揚個性
學生是一個個具有特性的、鮮活的個體,他們對生活有著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對文本有著各自的理解、感悟和收獲。所以,在作業設計上,我們更應該靈活多樣,突出體現個性、體現創造性思維的特點。
如:學完《草船借箭》后,根據本班學生性格開朗、活潑好動的特點,我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文中的人物,并扮演這個角色。他們要自己制作頭飾、衣服、道具,然后自由組合,分角色表演。令我吃驚的是,學生們用酒盒做成了形象的丞相帽,用報紙、彩紙做成戰服,拿火柴棒當箭,用鞋盒做船……雖簡單,但實用,再加上他們形象、逼真的表演,仿佛把我帶到了“草船借箭”的現場。
這樣的作業,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自我展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