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作文水平;觀察;靈感;寫作技巧;
講評
〔中圖分類號〕 G633.3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3(A)—0046—01
筆者在多年初中作文教學實踐中認識到,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
一、 以生活為源泉,啟發學生觀察想象
葉圣陶曾說:“要敘述事物,必須要先認識他們,了解他們,這唯有下功夫去觀察。”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新課程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倡導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本著這些要求,在多次作文前,只要遇到天氣的變化,筆者都要帶學生去校外觀察。在一次下雪后,筆者帶學生穿過樹林到河邊看遠近不同的山峰,然后讓他們寫下觀察到的景象。有的學生寫道:“大地蓋上了花里白面的棉被,還在不停地呻吟。”有的學生寫披雪的老梨樹:“一個個白紗籠起的蒙古包讓人向往,使人留戀。”還有一個學生寫到遠處的山:“瞧,既像駝背上載滿了棉花的駝隊,又像低頭啃草的羊群……”那次作文完成后,筆者看到大多數學生的作文寫得生動,富有情趣。
二、以興趣為動力,激發學生的習作靈感
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呢?一是把名家寫作的趣事講給學生聽,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愛好寫作,知道前人就是在寫作方面有獨到的見解才能寫出富有個性的作品。二是以充分的活動為載體來延伸。新課程要求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教師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確立好活動內容及目標。三是利用多媒體,搜集圖片來演示。有些寫作對象是學生無法在實際中看到的,那就只能靠教師多方面搜集資料,讓多媒體教學手段在作文教學中發揮作用。例如,在寫題為《家鄉的巨變》這篇作文時,筆者搜集到有關50年代、80年代生活的圖片,然后把這些圖片展現給學生。學生親眼目睹一些圖片后,如老百姓用羊皮筏子在河面上運輸貨物的景象,就會讓其有身臨其境之感。
三、以范文為案例,讓學生學會寫作技巧
很多學生不知如何恰當地安排文章結構。結構是文章的骨架,若條理不清,詳略不當,盡管妙語連珠,故事精彩,也會讓讀者讀得無頭無序。這就要求學生寫作時要合理安排層次段落。平時練習時,筆者讓學生多次朗讀和背誦馬致遠的小令名作《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太陽十種景物,一字一景,惜墨如金;這還不成句,作者又在各景的前面巧妙地加上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夕”十個修飾詞,十個景物帶上了鮮明的個性。作者又很自然地把三景合理地放到一起,本來不相干的幾種景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便構成一個統一體,把一個羈旅漂泊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通過簡單的分析對比,仔細的朗讀與背誦,合作與交流,學生紛紛體會作者這樣寫的理由,以達到自主學習中的“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目的。經過這樣多次的訓練,學生在安排文章結構時,就會自己尋求解決方法,然后認真分析、探討,這會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確認。
四、以講評為平臺,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學生絞盡腦汁地寫完了一篇作文,經過同學的閱讀和教師的批閱,他們很想知道自己的習作效果怎樣,還有哪些不足之處,以后如何改進。這些疑問只能通過形式多樣的講評來解決。在教學中,筆者是從三個方面來進行講評的。一是鼓勵學生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在講評時把學生按照寫作能力的高低分成小組,并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其他同學的作文。而后,互相在寫作各方面進行交流和自主探究,以培養其創新思維。二是指導學生解決寫作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在每次的作文訓練中,總會有一些大同小異的不足之處。針對出現的問題,筆者把一些較為優秀的作文作為范文,以范文為藍本,進行多遍朗讀,有老師讀、學生讀,讓沒寫好的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啟發,得到提高。三是重視每次學生作文的批改,對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肯定,以激發學生的寫作信心和興趣,激活學生寫作時的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