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幼兒教育;觀摩教學;
問題;正確觀念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3(A)—0041—01
“觀摩教學”又稱公開教學,它是各類學校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探討教學規律,研究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總結和推廣教學經驗,開展教學研究活動而采取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一般來說,觀摩教學活動的主要類型有:學習型觀摩、交流型觀摩、研討型觀摩、檢查型觀摩、評比型觀摩。雖然教學觀摩活動有助于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經驗的傳播和推廣,但是,當前幼兒園教學觀摩活動中存在的許多問題,使觀摩活動失去了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我認為這些問題可大致歸納為如下幾方面:
一、勞師動眾地準備活動
許多老師為了上好一堂觀摩課,總是想方設法,勞師動眾地準備大量的教具。殊不知有的教具非但起不了作用,反而會對教學活動產生干擾。我曾觀摩過一堂中班的社會活動課,授課老師使用到了投影儀并且制作了精美的多媒體短片。但是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發現該教師使用投影儀時操作不熟練,浪費了時間不說,更是給自己平添許多緊張情緒;至于多媒體短片,制作雖然精美,卻是成人化的紀錄片模式,連續播放了兩遍也未能使幼兒領會主題。這些準備在這堂活動課中并沒有發揮多大實際價值,反而影響到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還有些老師為了上好一堂觀摩課,事先制作了精美的頭飾,精心設計了玩具,甚至請來專業表演人員進行現場演示等等,總之是耗費了大量的心血與時間。等到活動開展時,為了不使自己的一片苦心付諸東流,自然是小心地實施,唯恐哪個環節遺漏。這種情況下,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都不是教師所關心的了,我們應該警惕這類做法帶來的不良影響。
二、執教者擇優選用“小班化”教學
部分老師為了使教學觀摩活動課順利進行,從全班幼兒中挑選出二十余名“聽話”的幼兒進行活動。這樣做,雖然整個教學過程井然有序,效果也比較好,但我認為這種以犧牲其他幼兒學習機會為代價的做法,易使這些被“遺忘”的孩子產生自卑、逆反的心理,進而挫傷他們的自信心,不僅不利于和諧師幼關系的建立,而且會給家長工作帶來消極的后果。其實,調皮的孩子思維活躍,常能發表一些出人意料的精彩見解,教師若能把握時機,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就能對這些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甚至把觀摩課上得更活潑、更出彩。
三、評課的誤區
評課,是在觀摩活動結束后,對上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是否確立了現代教學觀,和對其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同時,評課還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現實中,評課存在以下三個誤區。誤區之一:只見老師,不見學生。即只看老師的表現,不看學生的反應;只評老師教得如何,不評學生學得怎樣。誤區之二:只見教材,不見教法。即只看教材的內容講清楚沒有,不看教學方法得當與否;只關注教學內容上的糾錯,不關注教學方法上的改進。忽略了在教學活動中,靈活的方法運用比固化的知識傳遞更重要。誤區之三:只見知識,不見情感。即只注重知識的講解與落實,不注重師生的交流與互動;只注重學科知識的授受,不注重學習熱情的激發。學生“親其師”才會“信其道”,如果沒有師生關系的融洽,沒有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熱情的調動,教學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要解決上述問題,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應正確認識觀摩活動的價值取向,轉變“只準成功不許失敗”的觀念。授課教師應該放下包袱,順應幼兒發展的需要,以開放的心態組織教學活動,把它當作一次研究、嘗試的機會,當作自我專業成長的過程。其次,注重教育公平,按照教學班額的實際情況來開展活動。觀摩課的最大意義是執教者與觀摩者之間的借鑒與學習,那些不能以幼兒的實際情況為基礎開展的觀摩課,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必將失去它自身的意義,而流于形式。第三,注重觀摩后的交流,掌握有效的評課策略。觀摩活動結束后一定要進行評課,這就要求我們掌握有效的評課方法:不但要評價老師的教,更要評價學生的學,還要評價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展開的師生的交流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