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新課改;評課;新理念主義;反思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3(A)—0024—01
在新課改背景下,評課是對教師的一種督促和提高的方法。但是,在評課過程中,往往存在不少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一、脫離實際,僅僅以理念和原則為標準
有些評課人,特別是早已脫離教學課堂一線的專職教研員和中小學校長,其中有些從來沒有在學校工作過,沒有上過講臺,但他們往往有許多新的教學理念,能一口氣說出一大串現代新興的教育家的名字和希奇古怪的名詞。然后從某個教育家的某個觀點出發,憑借自己領導者或者教研員的身份,對一線教師進行理論的指導。尤其對一線的年輕教師進行“指導”、“校正”,甚至定性。他們相信自己是新課程、新理念絕對正確的闡釋者。
這些評課者很容易忽視的一個事實,就是他們往往都不了解授課者所教學生的學情狀況,或者很難有機會去了解學生。因而,他們經常犯的一個共性錯誤就是評課時比較關注教師的教,極容易忽略學生的學。陶行知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這是對教師的要求,實際也包含了對評課者的要求。也就是說,評價還要看教后學生學的效果如何。
二、以一種教育觀念裁定一切
著名的新課程理念的推行專家吳非說:“我對每位上公開課的教師都表示敬佩,無論如何,在現今社會文化環境下,上公開課經常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甚至有點危險的事。評課的人往往習慣于用自己的尺子去丈量世界,對上公開課的人而言,這往往就是災難了?!边@指出了兩方面的問題。
1. 有些評課者認為,凡“新”理念就是正確的,科學的,“舊”理念則是不正確、不科學的。他們提倡要用新課程的新理念取代一切舊理念,要把一切舊理念趕出教學舞臺。他們評課的首要程序是給教師的理念定性,如果被定性為“理念新”,那一定是好課;如果被定性為“理念舊”,那一定是不好的課。在這種情況下,評課者往往很難對一堂課有客觀的評價了。
2. 認為一個教師只要觀念舊,那么他們的一切做法皆舊。例如,對“灌輸”一概否定,對教師的“一講到底”一概否定,對“死記硬背”一概否定,對教學“預設”一概否定,對教師提問學生一概否定,對教師批評學生一概否定,對接受式學習一概否定,對“應試”一概否定,對“課堂安靜”一概否定,等等。這種評課往往缺少對教師教學時的個性風格的尊重。其評課觀是極其錯誤的,其結果要么是挫傷教師的積極性,要么對后期教學產生誤導。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無任何特色的教師,他教育的學生不會有任何特色。”眾所周知,教學是教師進行個性化、藝術化的創造過程。教學個性化主要是因為教學的對象都是個性化的。個性化的學生實際、個性化的教師實際、個性化的教材實際、個性化的師生關系實際、個性化的教學過程實際等,要求教學時教師要個性化。對上面提到的這些實際狀況,講課的教師往往比評課人更了解,特別是在給本班的學生上課時更是如此。一堂課的成功必然要求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同樣,評課的成功也必然要求評課者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忽略實際情況。
三、不是鼓勵式評價,而是過于求全責備
吳非先生在他的一次訪談中講到過一個典型事例:“我聽過一位校長的評課,我覺得他膽子真大:自己連文本都沒讀懂,連文體都弄不清,就敢去評教師的課了。”著名教育專家李鎮西2008年到蘭州某中學講學時更是直言不諱地反對所謂的專家給教師評課。
當代著名教育學者葉瀾教授評課時認為:“課不能十全十美,也沒有十全十美的課。十全十美的課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實的就會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實的一個指標。要讓公開課、觀摩課成功,這個預設的目標本身就是錯誤的,這樣的預設給教師增加了很多心理壓力。他們雖然做了大量的準備,但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蔽覀兲岢珜W生進行賞識教育和鼓勵教育,但對教師往往就過于苛刻,這不利于年輕教師后期的成長與發展。新課標強調避免語文評價過于煩瑣。新課改一直提倡教無定法,要允許教師百花齊放,所以,評課時就不能用那些死的標準和條條框框去束縛教師的教學個性,不能使教師的備課、上課圍繞著過于細化的評價標準這個指揮棒轉。毋庸置疑,過于細化、概念化的評價標準會束縛教師的教學創新與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