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數學教學;主動探究;主動參與;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33.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3(A)—0051—01
數學教學的根本任務不僅在于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主動地動手、動腦、動口,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下面,本人從幾個方面淺議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主動地學習.
一、注重開放式教學,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學生的學習既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又是一個探究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數學教學并非只有固定的模式,它會隨著教學內容、學生特點等發生變化,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開放的教學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究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多的思維空間.
例1:若方程■=2有實數解,求實數a的取值范圍.
分析:此題是一個含參數的對數方程,若按方程思想加以解決,那么必須首先要注意函數的定義域,而后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情況來加以解決,需要進行分類討論,過程較煩瑣.若轉變思路,利用函數的圖象,問題便可以簡捷地加以解決,從而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由原方程可得:■lg(2-x2)=lg(x-a),即lg■=lg(x-a),那么■=x-a(*).
令y1=■,y2=x-a,在同一個坐標系中作出兩函數圖象,如上圖所示.此時,實數-a的意義就是直線y2=x-a在y軸上的截距.由圖可知:當-■≤x≤■時兩曲線有交點,因為x-a≠1,把x=a+1代入方程(*)得a=0或a=-2,所以a≠0且a≠-2,因此,實數a的取值范圍是(-2,0)∪(0,2].
二、課堂訓練多樣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在教學中,為了激勵學生持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在練習設計上講求實效.有針對性的練習可以激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不同角度積極參與學習、探索知識.
例2:拋物線y=ax2-1(a≠0)上總有關于直線L:x+y=0對稱的兩點,試求實數a的取值范圍.
分析:多數學生會利用判別式求解,即:設p1(x1,y1)、p2(x2,y2)是拋物線上關于直線L對稱的兩點(x1≠x2),可得Lp1p2:y=x+b,點p1、p2的坐標滿足方程組:y=x+b,y=ax2-1,化簡得ax2-x-(1+b)=0(1).
因為x1≠x2,故方程(1)有兩個不等實根,所以?駐>0,即1+4a(1+b)>0(2).又設p1p2的中點為N(x0,y0),由(1)知x0=■=■,且y0=x0+b=■+b.因為點N在直線L上,所以x0+y0=0,即■+(■+b)=0.化簡得b=-■,代入(2)可得a>■.
至此,學生以為大功告成,他們往往不去思考“為什么可以這樣做”的原因,思維處于盲目狀態.如果此時引導學生對問題原理進行透徹分析,就會進一步啟發學生的思維.
不難理解,求a的范圍,實質就是解關于a的不等式,其關鍵是建立關于a的不等關系,可見,每一種建立關于a的不等式的途徑都是一種解題的方法.
解法1:利用直線參數方程.將經過p1p2中點的直線參數方程代入拋物線方程,可得關于參變量t的二次方程.因p1p2兩點對稱分布在其中點兩側,只需t1+t2=0且t1t2<0,由此可得關于a的不等式.
解法2:利用基本不等式.因為x1≠x2,所以x12+x22>■成立,運用已知條件可得關于a的不等式.
這種自始至終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讓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的教學方法,顯然比教師直接講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學生互補互促,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
在數學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別進行.在數學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有利于師生間關系的相互轉化,使教師從“權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轉化,從“講師”角色向“導師”角色轉化,使學生從被動服從向主動參與轉化.還能夠活躍學生思維,增大學生思維強度,使學生能夠從不同觀點和方法中得到啟發,對問題的理解更豐富、更全面.另外,課堂上通過充分的課堂交往,營造了一種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氛圍,不僅使課堂上的學習氣氛輕松愉快,也使學生的認識能力得以充分發揮.例如,在講解“實數與向量的積”時,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不但能很好地達到教學目標,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抽象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