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教師;專業成長;公開課;
壓力;準備;群言;歷練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3(A)—0022—01
教師的專業成長道路固然有千萬條,但實踐證明,通過經常上公開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最大,專業化成長最快。
壓力就是動力
人有天然的惰性,教師平時上“家常課”,一般都是得過且過,很少為準備一節課而廢寢忘食。上公開課則不同,從決定上公開課之時起,教師的神經就開始高度緊張起來,每時每刻都在為如何上課去思考。雖然能利用的時間都利用了,但還是感到時間不夠用。從表面看,這些給教師的精神增加了負擔,其實,這種負擔對教師也是必要的。因為有壓力才有動力,有動力教師才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儲備教學資源和才智資源,較快地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準備就是提高
特級教師竇桂梅說:“十幾年過去了,現在,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上公開課,就像家中來客前必定要灑掃庭院,準備盛宴一樣,其中有準備的緊張,更有展示的興奮。這就像過日子,家中如果沒有客人,可能會終年粗茶淡飯,散淡隨意,正是那經常光顧的客人,使得我們‘家政技藝,一日千里’。”丁風良老師說:“五年中,我參加了若干次不同范圍的評優課。在評優課活動中,我感觸最深的是,評優課準備過程是一個不斷反復、不斷積累、不斷提升的過程。而評優課過后無論取得名次如何,自身都將完成一次蛻變,完成一次質的提升,完成一次自我超越。”的確是這樣,教師上公開課的準備過程是一個最好的學習過程。教師為準備一節課不知要去查多少資料,不知要去請教多少人,不知要寫多少遍教案。一次次的試講,一次次的創新,一次次的反思,都不可能從那些四平八穩的“家常課”中獲得。
群言就是智慧
一個教師完全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的小天地里,其專業成長一定是緩慢的。“家常課”雖沒有挑剔和指責,但其中的問題乃至錯誤也會永遠地延續下去,其中的亮點也沒人去欣賞。公開課則不同,在公開課中教師要把自己的真實教學水平和文化底蘊暴露給別人,讓別人來評頭論足。這樣,教師才可能了解一個真實的自我,才能讓自己有一個脫胎換骨的進化。
雖然教師在參加公開課的活動中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反復試講、反復琢磨,對教案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修改和調整,最后才能走上講臺進行展示。但是,這樣的經歷對于教師來說是一種歷練,是一種個人成長不可或缺的歷練,相信這一經歷必將對他們今后的發展帶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公開課后的群言雖然會刺痛教師的神經,但正是在這一次次的指導、批評、表揚、挑剔中鑄就了他們。因此,上公開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次機會,當機會來臨時,要敢于面對,及時把握。誠然,剖析自己、否定自己是痛苦的,但只有敢于挑戰自己,才能使自己有一個脫胎換骨的變化,才能創造一個嶄新的自我。
歷練就是成功
教師準備一節公開課是比較復雜的,要注意的事情很多,這里就談幾點不成熟的建議。
1. 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狹路相逢,勇者勝。一個人做事,自信心和勇氣都很重要。教師對公開課,既然決定上,就不要有顧慮,要敢于撥開公開課神秘的面紗,要有上好課的信心和決心,在戰略上藐視“敵人”。
當然,要想把事情做好,不僅要靠膽大,還要靠心細。上公開課并非兒戲,必須認真對待,精心鉆研教材,了解學生,開發課程資源,廣泛吸納先進的教學經驗和理念,優化教學設計等。只有把這些工作做到家,在課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這叫做在戰術上重視“敵人”。
2. 備課,成竹在胸。“教”要成功,必“備”字先行。“課上一分鐘,課下十日功”,要想上好一節課應多設計幾種方案,征求同事的意見,反復推敲,不斷研究,直至自己滿意為止。
3. 試講,體驗一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備課前寫出的教案無論修改多少次,只要沒講,就是紙上談兵。所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能提前試講,做一番嘗試和體驗,以便修正。
4. 真實,不上假課。一節好課應是真實、樸實、扎實的。上公開課做必要的準備是應該的,但不能把工夫下在“反復排練”上,更不應該老師表演,學生背臺詞,因為上課不是做戲。
5.總結,及時反思。對于我們來說,上公開課不是目的,提高自己、鍛煉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上完公開課后,要趁熱打鐵,把自己成功、失誤的感悟和體會及時梳理、總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