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現象;圖像;培養;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2(A)—00—01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在物理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升學考試的壓力,不少教師在主觀或客觀上并不十分重視物理實驗教學,因此,筆者認為,初中物理教學應切實加強實驗教學。
一、鼓勵學生做好課外小實驗、小制作
小實驗可以起到“引導”、“解惑”的推動作用,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物理知識,降低學習難度,通過對實驗的制作、研究、討論、改進和提高,幫助學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效果會大幅度地提高。小實驗從開始設計到制作,從演示實驗到觀察現象,從總結規律到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都是學生親身實踐,通過耳聽、眼觀、腦想、語言表述和動手操作練習來完成的。例如,在學習導體和絕緣體時,學生用導線將電池(三節)、小燈泡和兩個鱷魚夾組成一個檢驗物體是否導電的實驗組。當鱷魚夾夾住鉛筆芯部分時,小燈泡發光,說明電路連通,碳質導電是導體;當鱷魚夾夾住鉛筆木質部分時,小燈泡不發光,說明干木材不易導電是絕緣體;當用兩手各握一個鱷魚夾時,小燈泡亮了,說明人體導電是導體;當松開一只手時燈泡熄滅,這說明空氣不易導電是絕緣體。通過實驗,學生認識了導體和絕緣體。
總之,充分發揮小實驗在物理學科調節教學中的作用,能使調節教學更加生動、具體,使物理教學變化多樣,內容豐富充實,使學生把知識學得更靈活主動,從而更好地發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
二、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那些新奇的、對生活有意義的知識和問題,能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在觀察這些物理現象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整個現象發生的過程、產生條件和特征等。如在觀察“摩擦起電”規象時,要提示注意:①手帕摩擦過的塑料膜對碎紙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過的兩塊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時,會發生什么現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別摩擦過的兩塊塑料膜靠近些,它們之間會產生什么現象?通過觀察,學生自己得出了“摩擦過的物體帶電及同種電荷相斥,異種電荷相吸”的結論。通過對上述物理現象的觀察,不僅成功地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引導學生通過畫圖、識圖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課本中各種各樣的電路圖、滑輪組裝配圖、物態變化圖像等等,都是從畫圖、識圖及圖像與實物轉化的角度,訓練學生對物理規律掌握的程度的,換句話說,也就是靠想象來認識物理規律,然后靠作圖來進行分析、判斷的。如“電磁感應現象”這一節,在學習“導體做切割磁力線的運動”這一內容時,可啟發學生聯想“右手拿鐮刀割麥子”的情形。根據“右手定則”,磁力線方向(麥子)、導體運動方向(鐮刀)、導體中感生電流方向(四指)的關系就十分明確了。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想象使學生頭腦中出現一些超乎他們自己經驗的形象;由于想象的材料來源于實踐并與感知、記憶密切相關,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畫圖、識圖、觀察圖表和模型等,來幫助學生對沒有直接感知過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產生清晰的表象,以開拓學生的思路,擴大知識范圍,促進學生想象能力的發展。
四、通過實驗課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中學物理實驗又是學生將來從事科學實驗的起點。因此,在物理實驗課的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獨立工作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每次作實驗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弄懂實驗原理,學會正確使用物理儀器,掌握計數、讀數和處理實驗結果的技巧,能夠通過分析、推理得出正確結論。比如在電學實驗中,教師要反復強調安培表、伏特表的連接特點及“+”、“一”極的接線位置,讓學生學會用歐姆定律正確估算量程,避免量程過大使測量值的誤差大,又避免量程過小使電流燒壞儀表。學生掌握了基本實驗技能,就能獨立動手操作,打好實驗的基礎,學到課本上沒有的或者是一帶而過的知識。通過實驗,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領會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和解決實驗中的問題,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