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探究式教學;誤區;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3(A)—0034—01
探究式學習為語文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它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但一些語文教師對探究學習在認識上還存在著曲解,在構建和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誤區,甚至演化成課堂教學做秀的點綴物?,F列舉一些誤區,并提出相應的矯正策略,以便引起廣大同仁的深入思考與探討。
誤區一:探究方式唯一化,結構程序化
探究學習法的優點日益凸現,但有些教師因此產生了一切知識都應該通過探究獲得的“探究萬能論”意識,從而在語文教學中形成了探究才是唯一方式的假象。其實有些問題學生照搬教材便能回答,毫無探究意義。大多數探究課堂應包含尋求聯系、找準切入——導入新課、設置目標——激發興趣、自學質疑——探究質疑、合作釋疑——反饋矯正、強化頓悟——拓展延伸、反省總結六個環節。如果不看對象,不顧內容,不分課型,僅僅為探究而探究,就完全脫離了語文探究學習的根本。
針對以上問題,對策有二。
1. 課堂需要主體探究,但決不排斥教師的傳授與講解。接受學習以聽講和練習為主,突出教學結果,學習內容以定型的形式呈現,它在高效傳遞知識方面最有優勢。而探究學習則費時較多,需創設一定情境,有合適的探究問題,并且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但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對知識的遷移能力、科學態度、開發多重智能等方面,接受式學習則顯得力不從心??梢哉f,這兩種學習方式是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不可完全割裂。
2. 探究學習的核心是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疑為主軸、討論為主線。固定模式是永遠不存在的,教師可以根據其本質核心探尋內在規律,根據學情、內容和課型強化教學主體,把握教學深度,預設與生成結合,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
誤區二:探究進程控制化,結果理想化
部分語文教師潛意識里還保留著“教師應主控課堂”的思想,使得探究變成了教師表演的課前計劃,而不是讓學生學習的真正課堂。這些課堂的特點是,教師講授多,學生探討少;強求一致多,發展個性少;死記硬背多,鼓勵創新少。由于學生所處的學習條件和探究能力的差異,結論總是千差萬別,但教師卻理想化地要求探究結果必須和教參書的結論一致。這使得學生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他們讀出來的是教師分析過的話,筆記所記的也是教師講授過的話,喪失了自己的話語權。教師可以從兩方面著手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語文探究學習使得教師逐步轉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因此,教師要創設一個開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從講臺上走到學生中間,以朋友式的微笑捕捉學生學習的興奮點,促進他們探究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恰當選擇時機,明確目標,提出問題,少講精講。并在引導時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這主要表現為對學生的關注、啟迪和激勵。其次,從參考書中走出來,讓學生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創造性,并讓他們在觀察中發問,在主動學習中發展,在合作中增加知識,在探究中創新。
誤區三:探究問題隨意化,膚淺化
一些教師缺乏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深入研究,提出探究性問題時也很隨意,使得探究式教學變成隨便的“探”了。比如,問題設計瑣碎繁雜,耗時低效;對課后探究練習置之不理;所有問題均是教師提出,學生沒有質疑,沒有發現,通常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從課文或文段中尋找文中隱藏的問題答案,最后師生訂正。從表面上看,這整個過程在問題中學習。其實,學生仍被現有問題限制,思維空間狹窄。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應從兩方面改進探究式教學。
精心設計問題。問題是探究教學的核心,設問是探究教學的關鍵,開展探究式課堂教學切忌隨意選題,信口發問。問題或由教師設置,或由學生提出,但必須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間和探究價值。
在引導學生質疑探索、提出問題時,教師應集中精力,靈活地將問題進行科學分類,使問題解決的過程條理清楚;仔細傾聽學生的討論發言,抓住時機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對探索過程進行調控,適時點撥,不斷激發學生的思維,使探究更加熱烈、豐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