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7(A)—00—01
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時表現出的自覺性、積極性、獨立性特征的總和,是從事創造性學習活動的一種心理能動狀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挖掘每個學生的數學潛能,有利于學生更多地交流與合作,有利于滿足學生各方面的需要(包括:求知的需要、參與的需要、成功的需要、交流的需要等等),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轉變思想觀念,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
傳統教學是一種單一的輸出過程,也就是教師講、學生聽的過程。這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很難發揮主觀能動性,很難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解決問題。新的教學觀認為,教學要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讓學生“會學”。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是學生生存發展、面向未來的需要。因此,教師應轉變思想觀念,要相信學生的能力,相信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潛能。教師應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幫助學生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和“點石成金”的技能。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搞好課前預習,把學生能夠通過自學探究掌握的內容提前到課前進行。預習前,教師要讓學生清楚預習的目的、任務、方法和注意事項,并讓他們記錄下預習中所遇到的問題,以便于上課時進一步探究。其次,教學時,教師要放手讓學生探索、交流,適時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自主解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少講,應盡量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用腦想、嘗試練、動手做。學生能發現并提出的問題,教師不點破,要留給學生自己思考;學生相互交流能夠解決的問題,教師不講解,留給學生互相講解;學生能夠自己總結的定義、性質、公式、規律等,教師不暗示,讓學生自己補充完善;學生能夠自己進行的操作活動,教師不代替,讓學生獨立完成。
二、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于問題情境中。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學生實際和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解決問題。如,在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課前我讓學生統計自己家庭月收入的情況。上課時,我先給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紅紅家月收入2000元,教育費用1000元,生活支出500元,問紅紅家教育支出和生活支出共占家庭月收入的幾分之幾?”從而引出“二分之一加四分之一等于多少?”的問題。當學生猜測計算的結果有三種時,教師又讓學生帶著以下三個問題進行辨析、討論:①你認為哪位同學說得有道理?②這道題應該怎樣解答?③有沒有辦法驗證你的結果是正確的?之后,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計算自己家中教育支出與生活支出共占家庭月收入的幾分之幾。這樣就給學生的思維指明了方向,具有操作性和探究性,使學習的過程變成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可能想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也符合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要求。
三、培養學生勇于質疑的習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此,教師應允許和鼓勵學生對課文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對疑問有與眾不同的解釋。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就要讓學生明白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同時還要盡量創造一種人人都參與的提問題的氛圍,從而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其次,等學生有了問題意識后,教師應進一步不斷地從不同的方面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鉆研課本,針對課本內容提出問題。課本是學生最直接的學習資料,而現在的課本內容是高度概括化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須不斷地提出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以下問題:這一章節、這一節的重點、難點是什么?這一概念、定理的內涵是什么?其中隱含著什么條件?該定理用于何處?應注意什么條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