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職業教育;發展;適應;思考
〔中圖分類號〕 G71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3(A)—0008—01
面對教育發展的形勢,職業教育如何適應
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經歷了恢復、調整、創新的發展歷程,從初具規模到確立基本框架,到步入又好又快發展的快車道。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學校如何發展,怎樣發展,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職業教育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走文化立校的發展之路。職業教育是技能教育,是就業教育,但更應當是文化教育,企業有企業文化,學校應有學校文化,優秀的文化是學校的名片,體現一個學校的精神和發展的理念。
面對資金投入不足問題,學校建設如何適應
在以農業為主的縣區,財政相對困難,基于這樣的現實,如何在投入不足的情況下發展學校呢?筆者認為,在發展時要轉換一下思路,從體制和機制改革上做文章,在提高學生技能上下工夫,以教促教,以辦學實力獲得辦學機遇與效益。學校如果幫學生找到好的工作,就能招到學生,辦學效益、規模就業、規模招生和投入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學校就能更快發展。
面對社會職業變更,學校專業如何適應
我國自實行職業資格證書以來,新認定職業近2000種。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2007年11月22日發布了第十批新職業,如廚政管理師、品酒師、堅果炒貨工藝師、安全評價師、玻璃分析檢驗員等。像西方發達國家才有的職業,如寵物醫師、體育經紀人、形象設計師等職業,如今已走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這些職業對一般職業學校的教師恐怕比較陌生。面對社會職業的增加,我們如何調整工作思路呢?筆者認為,學校的專業設置不僅要瞄準市場,更要有世界的眼光,要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專業設置理念,克服“大而全”思想,走適合本地實際、面向未來的專業品牌化路子。
面對當前學生的特點,教師如何適應
管理的對象是人,學校發展靠教師。學校良好的人際關系就是管理,就是質量。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校發展只能是一句空話。眾所周知,目前,職業學校學生大多數文化知識底子不好,又受中考失敗的影響,心理波動大,普遍缺乏自信心。這更需要教師關注、幫助,這是從事職業教育、做好職業教育的道德底線。教師要常懷博愛之心和悲天憫人之情懷,不斷學習,提高修養,營造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促進學校發展。
面對當前社會實際,學生如何適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張:學生畢業后要根據自己的特質,創造適合于本人的工作機會,即自己當老板。有關資料顯示,全國2007年大學畢業生495萬,1.3萬自己當老板,占0.26%,而國際上平均達20%。我們要認識到,職業學校學生畢業后首先要就業,其次有自己“做老板”的職業追求,最主要的是有創業的精神,否則將終究會被社會淘汰。今天,企業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良好的團隊精神和較強實際操作能力的學生,學校在培養學生時,既要“培能”,還要 “修德”、“育心”,使學生個個有敬業的態度、創業的精神、健康的心理、健壯的身體,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
面對社會認識的偏見,學校如何適應
目前,社會上很多人還對職業教育或職業學校的學生存在偏見。消除偏見,一是靠政策扶持。把初中畢業生就讀職校列為中學目標責任制,進行年終考核,使職、普比協調發展。二是靠就業。職業學校的質量、辦學聲譽和生命力,歸根結底是要靠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如果學校都是低水平勞務輸出,低端崗位就業,到頭來學生又回來了,這等于沒有就業;送出去,還要確保留得住、能致富,這是硬道理。三是樹立大職業觀。職校要向社會開放,把城市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和農村職業學校結合起來,積極開展企業職工、下崗失業人員培訓,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開展社區教育,為提高全民素質和技能水平,構建一體化的職業教育培訓網絡,實行集團化辦學,強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促進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提高職業教育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