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臟躁;陰陽不調;針刺合中藥湯劑
[中圖分類號] R71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6-108-01
筆者用針刺加服黃芪建中湯合甘麥大棗湯治愈1例婦人臟躁證,現介紹如下。
薛某,女,39歲,職員,離異,于2009年5月11日就診。患者素來性格內向,不善與人交往,離異1年有余,近日又與家人和同事產生矛盾,悶悶不樂,無人傾訴,晝夜思慮,漸至夜不能寐,甚則徹夜不眠。納呆口膩,脘悶不舒,頭昏欲睡,見人則煩,甚至對生活喪失信心,時時悲傷欲哭。自感精神不正常,遂來我院就診。刻診見:面白無華,精神倦怠,自述病史時,把持不住,哭泣不止,但神志清楚,對答自如。舌質淡嫩,苔薄白,脈弦緩。心電圖、腦電圖及各項生化檢查均正常。《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載:“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1]。”《醫宗金鑒》注:“臟,心臟也,心靜則神藏,若為情所傷,則心不得靜而神躁擾不寧也,故喜悲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像如神靈所作,是心不能神明也[1]。”斟酌再三,與該患病癥相似,遂診為臟躁證,予針刺四神聰、三陰交、足三里、神門,每日1次,均用補法,針刺2周,配合中藥黃芪建中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處方:黃芪30g、桂枝20g、白芍20g、知母20g、山藥30g、小麥30g、大棗10枚、甘草15g、朱砂1.5g(沖),每日1劑水煎服日2次。3日后病情明顯好轉,食量略增,每晚可睡2~3h,藥針對癥,守方再進,繼服3劑。脘悶、頭昏諸癥悉除,睡眠增至5h,上方去朱砂繼服,前后共服1個月余,飲食睡眠均正常,臨床治愈。囑其多與人交往談心,勿多思慮。
按:臟躁類似現代醫學的癔病,多由情志刺激所引起,為中醫學郁證中的虛證,屬憂郁傷神,西藥治療往往沒有理想療效,該病又與中醫學的百合病相似,百合病偏重于心肺陰虛,除神情恍惚等神志癥狀外,尚伴有口苦、小便赤、脈微數等陰虛內熱之證。而臟躁病主要在心,以陰陽失調為主,雖偏陰虛但內熱不重。此類患者大多是憂郁不解、心氣耗傷、營血暗虧,不能奉養心神,此為因郁而病也。正如《丹溪心法·六郁》所說:“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憂郁,諸病生焉。故人生諸病,多生于郁[2]。”氣郁化火,耗傷陰血,而致臟陰不足。故臟躁一病,多表現心陰不足之癥,如心煩失眠、喜悲傷等。治療仍宗仲景之法,以甘麥大棗湯養心陰、安心神。此例患者除心神不寧的表現外,還出現了納呆口膩,脘悶不舒。面白無華、精神倦怠等脾虛不運、氣血不足之證。概因該患素體中焦虛弱,思慮過度又耗傷心脾,故表現為心脾兩虛,氣血陰陽失調,治療當健脾養心,陰陽兼顧。在甘麥大棗湯的基礎上,重用黃芪建中湯加味。方中重用黃芪,性溫補氣,為補藥之長。知母苦甘寒,滋陰潤燥,又可濟黃芪之熱,使藥性平和,尚可久服。山藥味甘性平,滋腎益脾,強志育神,滋養血脈。桂枝、山藥辛甘化陽,白芍、山藥酸甘化陰,而使陰生陽長,芍藥與桂枝相配則調陰陽,和營衛,諸藥相伍,雖與“建中”相似,卻偏于滋陰,與甘麥大棗湯共奏調和陰陽,健脾養心,益氣補血之效。硃砂一味,重鎮安神,可加速療效,但因是礦石之品,不可久服。配合針刺療法,斜刺四神聰,安神定志。足三里為保健要穴,可強健脾胃。三陰交為三陰交會之所,神門為手少陰所注為輸,二穴均可治療心神疾病,三穴均采用補法,與湯劑配合,調補心脾,寧心安神,相得益彰,共同取得滿意療效。這一病例也充分驗證了祖國醫學辨證施治理論的精妙與科學。
[參考文獻]
[1] 成都中醫學院. 金匱要略選讀[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199.
[2] 張伯臾. 中醫內科學[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123.
(收稿日期:200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