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課標的基點
在《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我們發現,關注學生、學習形式、學習方法、提高興趣、樹立信心、開闊視野、激發創新等等成了主題詞。這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大理念就是要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我們要對學生負責,對學生的發展負責。上課不是在顯示自己對數學掌握的有多么好,而是通過我們和學生的交互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促進他們終身的發展。這是這次課程改革強調的一個基點。這個基點應該和我們數學的課程目標、數學的課程內容、數學的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新的中學數學標準要求教師要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要由封閉式的教學改為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開放式教學,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觀念,建立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等。新增加的內容,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敢于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束縛,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思維具有超前性和獨創性。
二、傳統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弊端
在傳統數學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的教為本位,教師講,學生練,學生圍繞教師轉,學生失去了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動性。以書本知識為本位。學生死記數學定理、公式,機械地模仿教科書上解決問題的方法,忽視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應有的合作學習與情感交流,喪失了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性和發展性。以靜態教案為本位.教師對教材、教案的認識過程代替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過程,學生只能被動適應,喪失了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三、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的轉變
(一)由重知識傳授向重能力培養轉變
教師只有以自身的積極進取態度和淵博的學識,生動有趣、治學嚴謹、和藹可親的講授等一系列行為在學生中樹立起威信,才能具有較強的感召力,才會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以真誠友愛和關懷的態度與學生交往,對他們尊重、理解、信任,才能激發他們的上進心,才能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即使有的學生說得不完整、不準確,也要讓他們把話說完。例如:在討論課上教師精心設計好討論題,有理有據地指導學生討論研究,這樣學生在民主和諧的群體學習環境中既能獨立思考又能相互啟發,在共同完成認知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過程一般是復習講授——理解記憶——練習鞏固——檢查反饋。此模式屬傳統模式,它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系統地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能。但它抑制了學生的思維,導致課堂氣氛窒息,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活動的空間,喪失了自己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而新課標提倡的教學過程是在建構理論指導下的教學過程,即利用教學資源,建立教學情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習,理解知識,發現知識,并通過有意義建構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并獲得新知。使學生達到一個自主學習的高度。
(三)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新的課程標準中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重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情感、態度與個性的發展;強調過程評價和評價的教育功能,評價不僅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且重視學習過程與體驗。這表明數學教學應看作是數學活動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反映數學活動的結果(數學知識的結論),而且要注意發現得到這些結論的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
所謂數學教學中揭示思維過程,指的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為學生創設思考數學問題的情境,將凝結于數學知識內在的發生過程和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予以適當開展,引導學生了解數學問題的本來面目,明了數學活動中數學問題的發現與提出、解決問題方法的探索與選擇,促使他們發展數學思維,逐步形成較強的數學思維能力,真正認識和把握數學思想方法。
揭示思維過程對學生而言,本身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此過程不是教師從書本上搬運知識的過程,也不是學生對教師所授知識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設計、參與和指導下,通過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投入和全面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思考、操作和體驗來主動建構與獲取新知識的數學思維活動過程。這既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思維活動過程中充分探索、積極思考,親身經歷并參與到新知識的產生、發展與建構中,從而逐步獲得數學思維的能力。
現代認知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布魯納和奧蘇貝爾都強調學習者的原有認知結構的作用和學習材料本身的結構的作用,都重視內在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活動本身帶來的內在強化作用。因此,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認知經驗的實際出發,遵循數學認知理論,使之成為生動活潑的數學創造思維活動。在揭示思維過程中把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形成、產生過程暴露給學生,講清問題的來龍去脈,重視規律的發現過程,既教證明又教猜想,既重知識又重探索,促使學生在新的問題情境中不斷地、自覺地把新知識同化后納入已有認知結構,內化為已有觀念,從而把零散孤立的知識有序地儲存在知識記憶系統中,便于知識的檢索、提取、應用和遷移。
數學教學的三大主干是:概念教學、公式定理教學、解題教學,不論是哪類教學,光是教師把知識硬塞硬灌給學生,不去剖析其思維過程,那么大多數學生即使會也只是模仿、照搬。所以教師必須將概念的產生和概括過程、公式定理的發展和形成過程、解題途徑的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
四、由統一規格的教育向差異性教育的轉變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老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老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
要讓數學課堂“活”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很重要。如平時都是老師考學生,而可以通過別出心裁的“考老師”情景的設置,吊起學生的胃口,激起學生急于探索數學規律的欲望。這時,一種新的數學規律的學習,伴隨著學生自身的情感,成為他們自身的學習需要,學習興趣油然而生,思維開始活躍起來,有利于學生的創新學習。
數學教學中的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躁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老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里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愉悅,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共同體會成功的快樂!
我國著名數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只要我們準確把握數學新課標的本質和內涵,堅持貫徹“以學生為本”和“實踐第一”的原則,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以學生思維活動為中心,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動”起來。通過反復歷煉,循序漸進,學生的素質定會有實質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尚志,張思明.走進高中數學新課程[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劉年義、葉留青.新課標下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概念[J].數學通報,2004.
[3]杜繼耀.數學教學應加強揭示思維過程[M].數學教學研究,2006.
[6]姜超.數學教學要善于揭示思維過程[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
(作者簡介:胡建國(1988.10-),男,漢族,本科,湖北荊州人,長江大學信息與數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