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間體育的文化基本內涵
文化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為了較為全面而準確地詮釋民間體育的文化內涵,筆者主要從體育文化內涵的回眸中尋求解答。迄今為止,對體育文化的定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學者認為,體育文化是以強身健體、振奮精神、建立積極生活方式為主旨的體育運動及其產生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也有學者認為,體育文化是人類在體育運動及其相關領域中生產或創造的物質產品、思想觀念、制度、思維模式、行為模式等,它包括了人類在體育活動中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還有學者認為,體育文化是關于人類體育活動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總和。比較上述概念,不難發現,不同學者對體育文化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對體育文化的認識大體涵蓋了體育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包括人們的體育認識、體育價值、體育情感、體育道德、體育理想、體育制度和體育物質產品等。
鑒于上述探索,筆者認為民間體育文化是民間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總和,它覆蓋了民間體育思想、意識、價值、觀點、體育制度和體育的物質條件等。
二、民間體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民間體育文化從屬于民間文化之列,其不僅具有民間文化的基本性質外,還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強烈的民族差異性。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之間有著不同的民間體育文化活動。據調查,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多達977種。如,藏族的大象拔河、苗族的跳鼓、白族的三月街、土家族的跳火繩、云南佤族的竹竿舞、 彝族的密枝節、布依族的甩糠包、哈薩克族的姑娘追、納西族的東巴跳、朝鮮族的頂水罐賽跑、傣族的孔雀拳等都是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民間體育活動形式,體現了不同民族創造了不同體育事象,即使是同類型民族體育項目,在不同民族中也是各有千秋的。如,蒙古族式摔跤“博克”、維吾爾族式摔跤“且西里”、彝族式摔跤“格”、藏族式摔跤“北嘎”等雖均屬摔跤這一體育事象,但在不同民族中卻反映出各民族所獨有的特性,而表現出強烈的民族差異性。
第二,持續的傳承性。民間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發展的產物,也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和世界體育文化瑰寶。民間體育文化從誕生之時起,之所以能夠代代沿襲,經久不衰,就得益于其傳承是有選擇的、批判性的。民間體育文化的傳承性是體現垂直的體育文化聯系,是后人對前人所創造的體育文化成果的吸收和推進。這種吸收與推進是對民間體育文化去糟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而使得其傳承性得以持續。
第三,雙重的效應性。民間體育文化是一種雜糅著傳統性與現代性、先進性與落后性、排斥性與融合性等對立特點的文化形態。這種文化形態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糟粕并存,營養與毒素同在。
第四,廣泛的鄉土性與世界性。費孝通先生對中國社會之“鄉土本色”的理論概括,已得到廣泛接受和認同。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農業國家,“鄉土性”是中國民間文化的特色,而民間體育文化作為民間文化系統中一個子系統,是在漫長的小農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演進中逐漸形成并沉淀下來的,固而,展露出廣泛的“鄉土”特色。民間體育文化的世界性,一方面體現在它可以通過各種傳播媒介觸及到世界各個角落,另一方面則表現在其財富為全人類共同所有。
第五,鮮明的群體性與階級性。民間體育文化的群體性在家族性上得以映襯。民間家族文化反映出以自然村或行政村為范圍的家族關系以及由它產生的種種體制、行為、觀念和心態等文化特征。民間家族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嬗變中形成的以血緣和親屬關系為標志的文化沉積,其基本內核及理念已觸及到村落社會中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據此,民間體育也不例外。家族文化的滲透,使民間體育文化折射出鮮明的家族性。
有專家認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帶有階級性,但不能說一切文化現象都是有階級性的,不能把文化的階級性絕對化。文化如此,體育文化亦如此,雖然民間體育的動作技術、方法手段,以及它的自然科學基礎是不帶有階級性的,但其制度、組織、價值觀念、目的任務等方面則帶有鮮明的階級色彩的。不言而喻,民間體育文化也是蘊涵著鮮明的階級性的。
第六,較強的融合性與仿生性。民間體育文化的融合性是民間體育與其他文化相互交融的體現。如瑤族的打陀螺、侗族的搶花炮、布依族打銅鼓等體育活動就是集競技、舞蹈、藝術、音樂、體育于一體的特色文化。
中國體育文化具有較強的仿生性,而民間體育文化作為中國體育文化體系中的一員,同樣顯現出較強的仿生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自然現象仿生性。大自然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包羅萬象的自然界中,有諸多現象令人類仰慕,而被形象地運用在體育動作、技法等的命名上就是鮮活的例子。二是動物仿生性。在我國,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就有模仿動物的先例。魚舞、虎拳、五禽戲等直接動物仿生活動和舞龍舞獅等間接動物仿生活動在民間文化的搖籃里孕育、發展、成熟,已成為民間體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是植物仿生性。除卻動物仿生,我國民間武術中的眾多導引術還匯入了許多植物的生態形狀,如“風擺荷葉”、“古樹盤根”、“順風掃蓮”、“金花落地”、“腋底藏花”等,它們不斷積淀并留傳至今。
參考文獻:
[1]袁大任.也定義體育文化[J].體育文化導刊,2007(3).
[2]楊文軒,馮霞.體育文化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體育學刊,2006(13).
[3]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
[4]姚重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湖北第二師范學院體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