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聽力是英語語言交際的中人們接受信息的重要方式,英語聽力在英語語言學習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國內學者對于新聞聽力現狀的調查和研究表明大量學生感覺新聞語速快、難度大,要解決新聞聽力中存在的這樣問題,就必須從新聞聽力教學實際出發,強化英語新聞的語言文化知識教學。現代的聽力教學研究認為聽力理解的過程是人們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識或知識結構對外界輸入的語音信息進行解碼和主動構建意義的過程。我們在聽力理解過程中所用到的知識或知識結構不僅僅包含詞匯、短語、語法等知識片段,而是更為復雜的知識或認知結構—圖式。二十世紀后半頁,眾多學者對圖式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RumelHart(1977)等人總結概括了前人圖式理論的共同特征并進行引述,認為圖式是一種抽象的知識結構,可以分為“結點”、“變量”或“空檔”等不同的部分,當新信息與已存在的背景知識(舊知識)融合在一起并被放在恰當的空檔時圖式便被激活。圖式理論在聽力教學中的研究表明,聽力理解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者大腦中已有的圖式數量和質量,而不是單獨的詞匯、短語、語法知識等簡單的知識片段。研究表明,聽的過程就是聽者的語言知識和背景知識與輸入信息的聲學信號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 Riesbeck 提出:“理解語篇,從根本上講就是一個記憶中追溯信息并將其與聽到的話語聯系起來的過程。聽力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影響信息接受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聽者的大腦中是否存有可用來對所聽內容信息進行預測的相應圖式,沒有完整的知識系統就無法正確接受信息。”筆者對學生的訪談和隨機調查發現,學生認為新聞聽力理解過程中詞匯和文化背景知識的不熟悉是新聞聽力的一個障礙。在日常與學生的深入交流中也發現,有的同學表示有時候不能聽懂,但又并不是單純因為詞匯、語言結構或具體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原因。如果我們運用圖式理論來解釋新聞聽力理解中的這一現象,答案就不難找到,圖式,而不是單個的知識片段的匱乏,是學生新聞聽力理解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我們在新聞聽力的教學過程中,不應當僅僅從語音、語調、詞匯、語言結構或簡單的文化背景知識層面進行教學,而應當中更高的層面引導學生進行新聞聽力語言和文化圖式的建構。具體而言我們應當重視這樣幾個方面的圖式建構:
一、建構新聞聽力的詞匯圖式
英語新聞詞匯本身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即在新聞英語中存在大量的縮略詞、簡短小詞、新詞或舊詞新意、大量借用外來詞等特點。我們在英語新聞詞匯的教學中,不僅應當向學生講解新聞聽力中所遇到的詞匯,應當從宏觀上向學生闡述新聞詞匯的這樣一些特征,對于一些新近產生的詞或舊詞新意,應當向學生講述起變化或者應用的內在規律,以幫助學生在以后的新聞聽力學習中有意識地建構自己的新聞英語詞匯體系,對于新產生的詞也能夠很好的理解。如bonus一詞是財經報道中常常遇到的詞匯,意為“紅利”。英語新聞聽力教學課時有限,而英語新聞聽力詞匯量大,如果我們以傳統的方式逐個講解,而幫助學生歸納概括其特征,學生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難以構建起完善的英語新聞詞匯體系,對于新聞聽力中新產生的詞匯也會難以理解,學習能力低下。
二、建構新聞聽力的結構圖式
英語新聞報道在語言結構上有顯然不同于其他問題的特征,通常采用倒敘結構及“倒金字塔”結構。我們在進行英語新聞聽力的教學過程中,應當著眼于英語新聞所就有的語法和結構特征,幫助學生建構英語新聞的結構圖式。唯有如此,學生在新聞聽力過程中才會有意識地根據英語新聞的結構特征和導語來預測和推斷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和信息分布,減少聽音的盲目性,真正把新聞聽力理解的過程由被動接受信息轉變為主動預測、解碼的過程,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三、建構新聞聽力的文化圖式
英語新聞作為傳播信息的重要方式,本身也承載著文化的傳播。由于中英文語言由于產生的客觀環境不同,社會制度差異,兩種語言本身在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觀念文化三個層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要使學生能夠聽懂來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語新聞,就必須在英語新聞聽力的教學過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文化圖式的建構。比如在政治新聞報道中常見的Donkey(象征美國民主黨), Elephant(象征美國共和黨), eagle(象征主戰派), dove(象征主和派)這樣的詞匯,我們不僅僅應當向學生講述他們的象征涵義,還應當適當向學生講解這些詞匯的歷史淵源和來歷,激發他們理解英語文化的熱情。同時文化的學習和語言的學習是密不可分的,積極引導學生構建英語語言的文化圖式,可以促進學生的英語語言學習,語言水平的提高會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進而了解更多英語文化。
參考文獻:
[1]RumelHart,D.E.Towardand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A].In S.Domi(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C],NJ:ErlBaum.1977.
[2]陳賢純.外語閱讀教學與心理學[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張志勇,男,漢,四川樂山人,四川外語學院重慶南方翻譯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