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鄉土歷史課程資源概述
課程資源就是課程與教學信息的來源,或者指一切對課程和教學有用的物質和人力①。《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對課程資源的定義是:“凡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有利的因素都是課程資源。”從定義來看,課程資源所包含的內容和范疇日趨廣泛,這為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歷史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②”
鄉土歷史課程資源是一切對實現課程目標有利的有關鄉土歷史的課程與教學信息的素材和手段。鄉土歷史的范圍可大可小,小則僅指本村、本社區的歷史,大則包括一省或一個地區的歷史,本文主要以武漢市為研究對象,以武漢地區辛亥革命史教學為例來探討鄉土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問題。武漢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長期的歷史積淀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為中學歷史教學留下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可以說一部武漢城市發展史就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本文僅以武漢市辛亥革命史教學為例,探討如何有選擇地開發和利用武漢地區鄉土歷史課程資源。
二、武漢市辛亥革命史課程資源的收集和開發
(一)物質資源的充分開發
物質資源是鄉土歷史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而言,我們可以大致把物質資源劃分為文本類、音像類、實物類等。
武漢市有關辛亥革命的文本類課程資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原始文字材料,包括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外報刊資料,軍政府時期的法規、政令、文告,辛亥革命參與者的書信、電報等。二是回憶錄,回憶錄的取材可以取自武昌起義的親歷者、見證歷史的武漢市民、以及當時鎮壓起義的革命對象。三是論文、專著,作為首義之區的武漢,聚集了大批專門從事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學者、專家,武漢地區也成為中國著名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心之一。四是老照片、老地圖等,它們真實地記錄了歷史,有助于學生形象地了解辛亥前后武漢社會的全貌。
音像類鄉土歷史課程資源主要是指視聽類的課程資源,包括視頻資源和音頻資源兩大類。如攝于辛亥革命前后的紀錄片,武昌起義親歷者的錄音、錄像材料,歷次大型紀念辛亥革命活動中的音視材料,現當代拍攝的以辛亥革命為背景的電視劇、電影、紀錄片等。
武漢市有關辛亥革命的實物類課程資源也是相當豐富的。武漢市高校集中,各大高校圖書館都保存有一定數量的與辛亥革命相關的書籍、資料、檔案等。歷史遺址遺跡比較著名的就有文學社和共進會機關遺址、工程營舊址、楚望臺、起義門、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等。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市博物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等都是中學歷史教學在課堂之外的學習園地。實物資源中還有一部分可以直接“走進”課堂,例如貨幣、書信、報紙、徽章等。
(二)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
“歷史教師是最重要的人力課程資源。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范圍和程度。③”在開發和利用鄉土歷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應該始終把教師隊伍的建設放在首位,充分發揮歷史教師應有的作用。同時,還應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和引導學生真正參與到鄉土歷史課程資源開發與建設中去。家庭也是課程資源開發重要的人力資源。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經歷,學生通過照片,實物以及家長和親屬等,有利于了解家庭的歷史和社會的變遷。充分利用家庭資源,可以增強學生對歷史的體驗和感悟④。
從事鄉土歷史研究的學者、專家以及歷史當事人、見證人、知情人等社會各界人士能夠為鄉土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是人力課程資源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以辛亥革命為例,雖然辛亥革命的當事人、見證人絕大多數已經離開人世,但是這些當事人、見證人的后代很大一部分生活在武漢,他們從父輩那里了解到辛亥革命那段歷史,我們可以從這些人口中間接地學習辛亥革命史。此外,武漢市集中了大批專門從事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機構,鑄就了大量在辛亥革命史研究方面卓有成效的專家、學者。
(三)非物質文化資源的有效發掘
鄉土歷史課程資源中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非物質文化資源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愛家鄉的情懷,并把愛家鄉的情懷上升為愛祖國的感情,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素材。
武漢擁有融匯多元文化的優勢和特質。辛亥革命的首義文化、武漢人敢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如果能很好地融入到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去,對于樹立學生愛武漢、愛祖國、愛歷史的情感是大有裨益的。武昌首義距今已近百年,但首義英烈們的英勇事跡卻如史詩般名垂史冊,深深激勵著后人。
三、武漢市辛亥革命史課程資源的利用和建設
(一)辛亥革命史課程資源與課堂教學
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其爆發和成功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探尋武昌起義的原因。其一,武漢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較快的地區,這使得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不斷發展壯大,他們成為革命黨的骨干。資本主義發展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為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結合武漢港的變遷、張之洞都鄂以及湖北槍炮廠、漢陽鐵廠等來進行講解。其二,武漢是帝國主義入侵較早的地區,當地人民不斷掀起的反帝斗爭為武昌起義奠定了群眾基礎。1858年漢口開埠后,英、俄、法、德等國紛紛在漢設立租界,建立了12個外國領事館。這些建筑見證了武漢開埠以來帝國主義侵略武漢的歷史,為我們開展歷史教學提供了真實的素材。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江漢關大樓等標志性建筑,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產生歷史的共鳴。
武昌起義的爆發和過程可以結合歷史地圖、圖片進行教學。教師可以收集一些具有典型性和紀念意義的圖片,如為學生呈現出一副《辛亥革命形勢示意圖》,首先要求學生對應標出重要的地點,如紅樓、楚望臺、起義門等,然后鼓勵學生通過地圖描述起義的經過。這樣學生就很容易聯想到現實,認識到歷史上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原來曾經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武昌起義勝利后,革命黨人著手建立革命政權,資產階級新政權——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學生對于湖北軍政府成立和各省響應革命的理解是很抽象的,也不容易記憶。如何加深學生印象,如何把課堂變得豐富多彩?不妨將“實物”帶進課堂!如湖北軍政府成立之后,于民國元年開始發行軍政府造“湖北銅幣”,民國元年、三年、五年等都有發行。“湖北銅幣”歷史感極強,鄉土氣息濃厚,容易使學生產生鄉土情結。
(二)辛亥革命史課程資源與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個人或小組合作方式進行的學習。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⑤。我們在開發和利用鄉土歷史課程資源的同時,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可以由學生從學習生活、社會生活等方面自由選擇,應著力探究本土化的課題,因地制宜,挖掘鄉土課程資源,以增強課題的針對性和可行性。以武漢市為例,可供學生選擇的辛亥革命史研究課題有很多。例如“辛亥革命成敗的探討”、“黎元洪的評價問題”、“武昌起義與武漢市民文化”等。課題的選擇不僅要考慮其學術研究價值,更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依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而確定,使選題具有現實可操作性。
確定課題之后,教師應當在研究方法上給學生以有益的指導。可以選用多樣化的研究方法,諸如組織辯論會,舉行歷史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寫家庭簡史、社區簡史和歷史人物小傳,編輯歷史題材的板報,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等。
(三)辛亥革命史課程資源與綜合實踐活動課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了新課程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基本理念。
歷史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的素材非常豐富,學校和教師應該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歷史課程資源。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形式比較多樣化,例如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采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劇,觀看并討論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等。
這種新穎的實踐課程最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能真正促進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為了讓學生對辛亥革命有更加具體、深刻的理解,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讓學生走近歷史,感受歷史的真實。再如,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探尋歷史足跡,感懷辛亥記憶”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帶領學生根據當年武昌起義爆發經過,重走首義之路,感受首義文化。
總之,無論是鄉土歷史課程資源內容的豐富性和開發利用形式的多樣性,還是當前課程改革對鄉土歷史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提出的新要求,都決定我們應當而且必須重視開發和利用鄉土歷史課程資源。
注釋:
① “中小學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與實驗”課題組編:《校本課程資源開發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頁。
② 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資源(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頁。
③ 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資源(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頁
④ 馮長運:《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頁。
⑤ 錢宏達:《談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建構》,《教育發展研究》2001年第2期,第48頁。
參考文獻:
[1]皮明庥.武漢通覽[M].武漢出版社,1988.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章開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M].人民出版社,1980.
[4]范兆雄.課程資源概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