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層收購(MBO)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模式。采用MBO可以減少收購成本,提高效率。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MBO中國有資產通常低估,這主要由于轉讓價格過低,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因此定價問題是國企改革的關鍵。本文采用博弈的方法來確定管理層收購價格。
一、管理層收購定價的方式
管理層收購(MBO)是管理者通過融資購買本公司股份,改變所有者、控制權和資產結構,重組本公司并獲得收益的行為。它是近期國企改革的主要方式。我國主要以凈資產為基礎,制定的價格以企業的歷史價值為依據,往往低于真實價值。目前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一)現金流折現法
現金流量折現法能克服凈資產定價法的不足。LalC·Chugh等人(1990)分析了MBO后公司股價在英國股票市場的變化,證明股市對MBO的反映是積極的,這說明MBO能創造價值,因而定價應考慮未來潛在價值?,F金流折現法以折現率對未來現金流貼現確定資本化價值, 反映了公司產生現金流量的能力和未來的獲利能力,是企業價值的一種動態的評價方法。企業的價值P=∑■+■ CFt是企業在t期產生的現金流,M是企業的凈殘值。
(二)調整現值法
現金流折現法雖能較好的反映企業的潛在價值,但r通常是企業固定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Gabriel Hawaii和Claude Viallet(1999)認為MBO后管理者會迅速償還貸款,降低負債率,即公司的r不會保持不變。采用調整現值法,企業價值等于權益價值加上負債利息產生的稅金節約額,避免了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保持不變的缺陷。
(三)市盈率法
根據每股市價乘以市盈率來確定MBO的資產價格。每股市價是買賣雙方定價的基準,通常8~10倍市盈率是一個公道的價格1,市盈率法在市場化程度較高,具有完善的競價機制的歐美國家普遍采用。市盈率法能夠體現企業的市場價值,但是在股價高估、低估時具有局限性,同時市盈率的確定也具有主觀性。
(四)凈資產法
這是我國通常采用的方法。國資企發[1997] 32 號文件的規定,“股份有限公司國有股股東行使股權時, 轉讓價格不得低于每股凈資產。”每股凈資產成為衡量國有資產是否流失的標準, 也是MBO定價底線。因此,轉讓價格往往在凈資產基礎上折讓。凈資產是公司在某一時點上的實際價值,是財產的賬面記錄。它反映了企業的歷史價值,但無法真實的反映企業的潛在價值。2
除此之外,還有采用清算價值法、賬面價值凋整法、重置成本法等
二、博弈下的MBO定價
(一)假設:
1、考慮兩個主體,政府和企業管理者
2、政府和管理者均有2種選擇:政府可出售或不出售,管理者可選擇收購和不收購。
3、考慮一次談判
(二)收購對主體產生的影響:
1、政府:收購前,企業歸國家所有,政府獲得所有收益。收購后,政府不再擁有企業但可獲得一筆收購款,同時政府每年從企業的利潤中獲得一筆稅收。
2、管理者:收購前,擔任企業的管理者,每年從企業中獲得一筆收入,收購后,成為企業的所有者,享有企業的稅后利潤。
(三)變量的確定:
1、收購的價格(P):P=C(1+g)(1+r)T,C為企業的凈資產,r為市場利率,T為企業存續的時間,g是企業凈資產的溢價率。
2、收購前后收益的變化:
1)政府:收購前的收益(?仔2)為企業的利潤和企業上繳的稅收,假定企業只按利潤繳稅。?仔2=■M(1+q)■1+t其中,M為企業初始利潤,q為企業不收購下企業利潤的增長率,t為政府的稅率。收購后的收益(?仔1)為收購時企業支付給政府的價格和今后企業上繳的稅收。?仔1=■M(1+Q)■t+P 其中Q為收購后企業利潤的增長率(Q>q).
2)管理者:收購前的收益(y2=∑S(1+q)i)為企業定期支付的年薪S,它是利潤的函數,隨著利潤的增長而增加。收購后,管理者成為企業的所有者,享有企業的利潤。所以收購后的收益(y1=∑M(1+Q)■(1-t)-P1 )為稅后收益減去收購時支付給政府的價格。
(四)博弈過程:
分析:對政府而言,出售的條件是:?仔1?荑?仔2 ;對管理者而言,出售的條件是:y1?荑y2。由此,收購得以實現,(下轉73頁)
(上接71頁)則價格P要滿足:
{■M(1+t)i(1+t)-■M(1+Q)■t }/(1+r)rc -1?蕘 {∑M(1+Q)■(1-t) -∑S(1+q)i}/(1+r)rc
上式只有Q和q 是不確定的,即溢價率完全取決于收購前后的利潤率。若g過低政府拒絕出售,若g 過高管理層拒絕收購。只有g達到一定幅度,政府才有動力將企業賣給管理層。
三、我國國企改革中管理層收購定價的建議
(一)注重企業的潛在價值。以凈資產為基礎進行定價不能說明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因此可綜合各種方法并實時進行調整。(二)公開競價。信息公開,增大私下交易成本,減少私下交易,避免資產流失。也可采用拍賣或競標的方式,發現合理的轉讓價格。(三)考慮管理層的貢獻。在我國缺乏激勵機制,公司管理層對公司的貢獻未能在薪酬中體現,在MBO實施中巨大的支付差異造成管理者價值不公平。然而,管理層的貢獻對企業的價值有增值作用。應當看做一項無形資產。
注釋:
①鄒德英,《我國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的定價問題分析》,金融觀察,2003年5月。
②李曉玲,《國有企業管理層收購定價機制缺陷》,財經,2006年12月。
參考文獻:
[1]曹麒麟.我國管理層收購定價問題探討[G].經濟體制改革,2003.
[2]方明.管理層收購的理論與方法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04.
[3]胡杰武.股權風云[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4]任自力.管理層收購MBO的法律困境與出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5]Lowenstein,Louis. No more cozy management buyou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6.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