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來看,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還存在著教師語言霸權現象,“我講你聽、我打你通”的現象十分普遍,甚至還采取極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行政命令式的教學方式,搞“牛不喝水強按頭”。使這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往往處于被動應付、消極防范的狀態。為了增強思政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必須終結教師的語言霸權,倡導思政教學模式的新理念。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確立“以人為本、促人發展、讓人成才”的新理念——教學目標創新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以人為本”是對人的主體地位的確認,強調對人本身的尊重,關注的是對人的價值和意義的肯定,說到底就是以人為前提,以人為動力,以人為目的,一切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這就給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那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怎樣堅持“以人為本”,最大限度的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有機統一,最大限度的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我們就不得不理性審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狀況,將“以人為本”的理念灌輸和體現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和全方位,確立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從以學校、教師為主向以學生為主的“主體轉移”,使學生真正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主體和權益主體,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為面向學生的“人的科學”。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不能有針對性地從學生思想發展變化的特點出發,在教學目標上往往片面強調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采取命令式壓服式的教育,結果適得其反,甚至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抵觸,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能形成良好的信任和溝通,思想政治教育難以奏效,不能較好的發揮其應有的育人功能。為此,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們必須確立“以人為本、促人發展、讓人成才”的新理念,在現實中就是要樹立“學生第一”的觀點,使學生真正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主體和權益主體。首先,要以尊重、理解學生為前提,樹立全員育人、環境育人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所有的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尊重、理解、關愛每一位學生,把學生的現實狀況、精神需求和價值目標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依據,把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和種種困惑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更加貼合學生的需求。要加強對全體教職員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樹立育人觀念,實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通過隱性課程的建設,實施人文校園工程。其次,以學生全面、協調的發展為核心。不僅要關注學生生活、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更要關注學生的素質提高、人格完善、價值實現等社會需要;不僅要致力于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而且還要致力于學生科學文化和健康素質的提高;不僅要致力于提升學生目前的發展能力和發展水平,而且要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教學計劃地制定及課程安排,既要符合教學規律,又要考慮學生的生理發育需要;既要考慮對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培養,又要考慮對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地提高。避免合班教學,避免課外活動時間、晚自習、節假日教學。再次,要以學生的成長成才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路和方略,都應以學生的成才為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也應以此為標準,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價值更應以此為衡量標準。
二、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樣化的、多層次的思想觀念,倡導主導教育與多元需求的辯證統一——教育內容創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于統攝和支配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最基本的層面來看,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三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四是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形勢下,我們必須不斷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既符合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需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樹立牢固的陣地意識,堅持建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性質、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所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意識形態領域,社會主義思想不去占領,資本主義思想就必然去占領。”“在事關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則的問題上,我們一定要旗幟鮮明,理直氣壯,毫不含糊。”但不講究方式方法,不分對象、條件場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老生常談,是不會取得好的效果的。我們必須進行內容創新,努力克服教育內容單一化、簡單化、缺少針對性和層次性的弊病,把主導內容的方向性與大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和思想特點有機結合起來。在思政教育中要關注社會、學生中的熱難點問題,對學生中出現的新問題,不要回避,要正面解釋,積極引導,要讓他們正確對待,看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途,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心。堅持把先進性的要求與廣泛性的要求結合起來,注意區分不同層次。教育內容的選擇要體現多樣性,在擴大學生視域的同時,使其通過選擇對比自覺跟上主旋律教育的節拍。需要注意的是自2001年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齡限制后,高校在校生的年齡有了一定的差異,不同的人生閱歷,使他們的思想狀況也有了差異,思政教育的內容在他們之中就應該區別對待,不能千篇一律,教學中若條件許可,應采取分班教學,以達到有的放矢,增強針對性。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和適應這種需要我們就必須加強思政教育隊伍的業務建設,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鼓勵教師提高學歷,建立科學的業績考評制度,完善職稱晉升、津貼分配及其他福利制度,傾斜科研經費,加強科研、教學管理,促進教師互相交流,使他們及時掌握本學科的前沿知識。
三、終結話語霸權,倡導平等對話,確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起平坐”的教育理念,實現單向灌輸與立體互動的有機結合——教育方法創新
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創新,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實效的重要保證,也是增強政治理論課藝術感染力的關鍵所在。為此,我們必須堅持民主原則和疏導方針,切實改變過去那種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與興趣,搞壓服式說理教育的那樣一種話語霸權式的做法。
首先要確立一種“平起平坐”的教育模式——教育者在對被教育者進行思想引導時,堅持民主平等、互為主客體原則,運用柔性的教育方法,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平等式教育的特點是:教育過程要民主,無論是講課還是做思想工作,都要體現民主平等的精神,要讓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平等的身份交流思想、探討問題,要保證學生有發表、流露和保留自己觀點的權利;教育者要體現溫情和柔性,追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切忌用逼迫的、硬性的手段去改變大學生的思想。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在中央電視臺剛一推出便“粉絲如云”,一個普通的大學教授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夠吸引如此龐大的觀眾群體,這在學術界極為少見。筆者認為,易中天教授成功的秘訣之一就在于他能夠實踐民主平等的教育教學模式,能夠平等地對待每一位觀眾和讀者。
其次,由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平等式教育模式后,我們還必須實現三個轉變。第一,實現由他育向自我教育的轉變,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主體熱情。第二,實現由強制向自覺地轉變。我們教師不僅以“教育者”的身份,更要以“引導者”或者“合作者”的形象出現在學生的面前,加強與學生的接觸和了解,增進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啟發學生的理性自覺,提高學生獨立判斷、獨立思考、獨立選擇的能力,使學生成為自己思想和行為的主人。第三,實現由外化向內化的轉變。深入研究學生思想道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規律,提升兩個規律之間的同構度,有的放矢、富有成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轉化為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實際行動。
再次,我們還必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語言的藝術感染力。第一,要有“學生意識”。要知道學生最喜歡是“實話實說”,我們必須用“學生的語言”講述“學生的故事”,引導“學生的思想”。這就要求我們政治理論工作者必須轉變觀念,把理論性太強的話、官話、大話“翻譯”成學生的大白話 ,把“假、大、空”清出課堂。第二,要有獨到的見解。向學生傳授知識一定要有獨到的見解,這是做思想工作的必備的功夫。人云亦云、照本宣科是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的。第三,精彩細節。在政治理論課堂上離不開講故事、舉例子。而好的故事或者例子必然有動人的細節,精彩的細節會讓平淡地講解充滿動感;也可以使抽象的說教變得妙趣橫生,撼人心魄;還可以讓學生跟隨演講者的思緒進入情景,讓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接受教育。
最后,思政教育還必須重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教育者應引導學生進入到社會實踐中去,使他們把課堂上所學的理論在實踐中得以驗證,讓他們對所學理論感到心服口服。為此應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第一,建立專職的思政課實踐教師隊伍,專門負責思政課實踐教學,使思政課實踐教學落到實處,這支隊伍的來源可以從思政課理論教師中分離一部分,也可以從學生管理人員中抽調一些,也可以從社會上聘任一部分兼職人員。第二,根據理論教學內容,結合學生中的熱難點問題及具體的實踐內容,制定實踐教學大綱,確定實踐教學內容,明確考核標準。第三,實踐教學的時間應該是:課程實習、畢業實習,組織參加校內外社團及課外活動,勤工儉學,自主創業,寒假、暑假,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入學教育,組織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入工廠、農村等進行社會調查等。
參考文獻:
[1]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2]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管向群.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觀的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06(15/16).
(作者簡介:魏東斌(1969.4-)男,河南洛陽人,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系講師,法學碩士。)
項目來源: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創建立體式思政教學模式。(編號:zk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