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公民參與成為中國公共生活領域一個重要的關鍵詞。在這個關鍵詞的背后,我們感受到公共生活對溝通、合意等基本理念的認同。這種認同既表現為執政黨和政府對公民參與自上而下的鼓勵,也表現為社會公眾對參與式治理的需求。政府與公眾在基本理念層面上的耦合,成為當前中國社會轉型、政府轉型的一個重要動力。
一、我國公民參與在社區的基本狀況
社區是社會的基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社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社區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社會服務涉及到居民的切身利益,是和諧社區建設的關鍵因素,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國的社區服務建設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經過20多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非常顯著的進展,發揮了方便群眾、促進和諧、共建文明的積極作用。
(一)社區服務中公民參與的現狀
在二十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中國城市的快速發展和社區自治的興起,公民參與對于社會治理的重要性開始凸顯出來,在當代城市化、市場化社區發展的過程中,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公民參與開始成為中國社會生活的流行話語。由此可見,在今天有關公共事務和公共決策的討論中,一個重要的觀念變革在于,“人們已經不能再接受這樣的觀念,即政府的公共決策是由那些掌握權力、聲稱代表公共利益卻拒絕公民參政過程的少數領導人制定的。
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因素的綜合影響,總體上說,當代中國社區公民參與意識在逐步增強,社區公民參與向理性化、制度化穩步發展,公民在公共管理、公共決策中的參與活動變得活躍;公民參與的范圍不斷擴大,既有對決策過程的參與,也有對執行過程的參與,還有對決策、執行進行監督的參與。公民參與的形式日益多樣化,既有現行政治體系所倡導的參與黨團組織、參加選舉等形式,也有個別接觸、游行、上訪等形式,在社區管理中公民參與也在實踐聽證會、專家咨詢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公民參與的類型逐漸呈現多元化,主動參與、動員性參與并存,有組織的參與、自發的參與同時存在。總的看來,當代中國社區公民參與不論是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和所取得的成效上,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
(二)影響社區公民參與的因素
一般來說,在社區服務中公民參與的狀況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經濟發展、社會環境、政治文化、政治機制等,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角度來探討影響社區公民參與的因素:
1、公民參與的態度。隨著公民社會的發展,公共管理的公開化,公民在參與公共事務、公共決策時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變化。例如:黨政機關(68.9%)和事業單位(59.3%)工作人員政治效能比農村(41.7%)和鄉鎮集體企業(29.4%)人員要高,這可能是由于前者接觸政府部門機會比較多,了解情況多,政治能力的自我評價比較高。
2、政府的主導作用。對于處于轉型的國家來說,政府毫無疑問是轉型的啟動力量。并且,“路徑依賴”的慣性并不會在短時期內消失,因此,在引導社區公民參與的過程中,政府主導作用的發揮情況具有一定的決定作用。
3、社區自治組織的程度。一般來說,社區自治組織的程度越高,公民的參與活動有效性就越高。社區的自治組織直接表現為公民自愿組織起來的興趣活動、娛樂活動、自助活動等各種民間活動。社區自治程度越高,就說明公民在國家之外擁有寬松的社會空間,擁有滿足自身利益的更多選擇。反之,就說明國家與社會高度重合,國家壟斷公民滿足自身利益的途徑。
二、社區服務中公民參與存在的問題
社區服務中公民參與確實存在著許多限制性因素, 在公民參與的實踐中也曾經產生過各種各樣的困境,下面本文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來論述公民參與的限制性因素:
1、公民參與熱情不高,參與意識不強。其中,影響城市居民社區參與意識的因素有:年齡特征,就業狀況,單位所屬性質,單位行業性質,社區認同感,社區滿意感,其中,社區認同感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確實,一旦人們具有了較強的社區認同感,就會有意識或下意識地投入到與社區相關的事物或活動中去。
2、公眾知識的缺乏和參與能力的制約。據調查顯示,在不同文化程度者中,低等文化程度者的社區認同感最弱,其次是高等文化程度者,中等文化程度者的社區認同感最強。另外,人們對社區滿意感愈強,其社區認同感就愈強。人們對所在社區中居委會及其干部的評估愈高,其社區認同感也愈強。
3、公民參與缺乏制度上的保障,缺乏通暢的合法參與途徑。有學者認為,受政治體制發展滯后的影響,人民代表大會制、社會協商對話制、聽證制、信訪制、基層群眾自治制等制度并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普通公民在社會生活中遇到問題不是去尋找制度途徑而是去尋找各種其他途徑。
4.傳統政治文化的消極層面,嚴重影響了公民參與的發展。張藝認為,我國傳統的政治文化的消極層面主要體現為公民文化的缺失, 公民主體意識的薄弱。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 表現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官本位”、“權威崇拜”和“與世無爭”等的政治心理,至今還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和行為。
5.政府決策結果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知性。對于公民和公眾來說,在決策制定之初,他們并不能準確預測政策出臺為其帶來收益的實現情況, 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決策也存在著變動性,決策結果的不確定性就會給公民的個人參與帶來風險。出于此種原因,公民個人就會做出一種消極的選擇,即以不作為來回應這一不確定性風險。
三、完善社區服務公民參與的對策分析
針對社區服務中公民參與存在的上述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改進:
(一)加快制度創新, 提供公民參與的制度保障
要建立有效的利益表達機制,及時發現并適當疏導公民的參與需求;公民參與要有專門的法律制度,使公民的參與有法可依,從而維護公民的正當參與權利;要努力使公民參與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使公民能夠合法地參與社會的公共生活。
(二)提供公民參與的法律保證,建立健全公民參與權法律制度
由于有些法律法規不健全,在操作程序上缺乏參與的具體實施辦法,有些地方公民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很難調動。因此,要“在充分尊重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的前提下,對公民參與的內容、方式、途徑做出明確的規定,使其可以按一定的程序進行實際操作,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參與,使公民參與做到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三)建設參與型政治文化,強化公民的參與責任
公民個人很容易忘記本身有履行公民資格的責任,在某些情況下,公民可以認為,廣泛地參與是不必要的。因此,必須要有一個屬于公民切身利益的社區的價值、精神來激勵與引導個人,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四)培養社區公民參與意識
要培養社區公民參與意識,提高公民參與的熱情和機會,第一,要推動參與式行政文化的發展;第二,實現教育理念的變革,讓公民自小就認識到參與公共事務既是自己的義務,更是自己的權利;第三,從參與技術的角度對公民傳授一些實際操作知識,提高公民參與的技能;第四,大力發展非政府組織,架設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橋梁,提高公民參與的熱情和機會。
(五)提高社區居民公民參與能力,提高參與者的代表性和代表能力
“公民參與的基礎能力主要有:一是以政治意識為基礎的政治能力。二是以文化知識能力為基礎的思維能力。三是表達能力。四是必要的社會熱情。”讓公民組織起來參與公共事務,是提高參與水平的關鍵環節。
就代表性而言, 參與者整體能否負載復雜的利益表達需要,直接關系到公共政策的利益代表傾向。“就代表能力而言, 政府不應借口公民素質問題而消極看待公民參與, 或隨便剝奪公民的行政參與權, 而應不失時機地推進與公民實際參與能力相稱的行政參與活動。
結論
社區公民參與和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的積極性是當代中國社區生活的基石,它的實現有賴于社區體制創新和一大批有理想并具有權責意識的現代公民。但目前,中國公民參與社區管理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制度化程度不高,在一些地方和單位,公民參與往往流于形式,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加強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設。通過法制,依法明確公民參與社區管理的途徑、機制和基本程序,依法保障公民參與權力。對于妨礙公民參與的行為,要依法予以糾正,對于故意阻礙和破壞公民參與并造成惡劣影響的機關或個人,要依法予以懲處,只要公民參與的渠道暢通了,機制健全了,法制完善了,那么,中國社區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就必然會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萬梅,李聲宇.論我國民主政治中的公民參與問題[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17(4).
[2]李慶鈞. 公共政策過程中公民參與的作用及其限制性因素分析[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1(1).
[3]張存.公共選擇理論視角下的公民參與[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4]田玉榮,楊榮.非政府組織與社區發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5]鐘家元.和諧社會視角下我國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路徑抉擇[C].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6 年年會論文集,2007.
[6]李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
[7]李勇軍.構建和諧社會視野中的公民參與[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7(3).
(作者簡介:孟麗敏(1986-),女,漢族,河南濮陽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9級行政管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