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正義是這幾年頗為走紅的一個名詞,社會上和理論界對此都有很多爭議,但其內(nèi)涵大部分人也不甚了然。本文試圖從程序正義的形成與發(fā)展、程序正義的基本要求, 刑事訴訟中程序正義的價值等角度來談談我對該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一、程序正義觀念的起源
“程序正義”(Procedural Justice)觀念最早導源于英美法中的“正當程序”(due Process)思想,它是與“實體正義”(substantive justice)相對稱的概念,為英美法系國家所倡導的。其主要涵義在于:強調(diào)法律實施過程要符合正義、公平的基本要求,充分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平等訴訟地位,不僅僅將訴訟程序作為實現(xiàn)實體裁判公正的手段和工具,而是將法律程序自身的正義性和合理性視為與實體裁判結果的公正性具有同等意義和非附屬性的價值,確保審判過程的正義性。
程序正義的觀念在英美法中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并不是偶然的現(xiàn)象。按照日本學者谷口安平的解釋,英美程序正義觀念的發(fā)展源于三方面的原因。陪審裁判以及作為其前提的當事人主義訴訟結構;先例拘束原則;衡平法的發(fā)展。首先,當事人雙方在由一般市民組成的陪審團面前進行辯論和對抗,勝負則由陪審團判定,而且陪審團的裁斷只得出結論而不提供理由,這樣就使得判決結果是否客觀真實無從檢驗,只能由程序的正確來間接地支持結果的正當性。其次,先例拘束原則要求法官根據(jù)在以往判決的相似案件中確立的先例,作出有關案件適用法律問題,但其前提在于當事人在其律師的協(xié)助下盡量找到有利于自己的先例,并通過辯論說服法庭予以采用。最后,衡平法的發(fā)展導致法官在當事人因找不到適當?shù)姆筛鶕?jù)而提出救濟請求的情況下,可以運用其自由裁量權,對案件作出適當?shù)臎Q定。在上述三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審判結果是否正當、正確并不具有外在的客觀標準,但只要審判程序本身具備正當性、合理性,審判的結果就能夠得到人們的廣泛接受,也就具有了正當性和合理性。因此,所謂“正義不僅要得到實現(xiàn),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得到實現(xiàn)”這樣一句著名的格言,說的其實就是這種通過公正程序所作的判決結論具有可接受性的意思。
二、程序正義的基本要求
在“重實體,輕程序”乃至“程序虛無主義”觀念極為盛行的中國,引進和推廣程序正義的觀念,強調(diào)法律程序的獨立內(nèi)在價值和意義,更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那么,程序正義在刑事審判過程究竟有哪些要求呢?我們可以根據(jù)人類的共同心理需求,提出一種可適用于所有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最低限度程序正義要求。正因為這些要求是最低的,它們才可以被人們普遍地接受和采納。刑事審判所要實現(xiàn)的最低限度程序正義要求主要有以下六項:
(一)程序的參與性
這一程序正義的基本要求又可稱為“獲得法庭審判機會”的原則,其核心思想是,那些其權益可能會受到刑事裁判或者刑事審判結局直接影響的主體應有充分的機會并富有意義地參與法庭裁判的制作過程,從而對法庭裁判結果的形成發(fā)揮有效的影響和作用。因此,為確保被告人、被害人等受到公正的對待,法庭至少應保證他們在裁判制作過程中始終在場,保證他們有向法庭提出有利于自己的證據(jù)、主張并對不利于自己的證據(jù)和意見進行質(zhì)證和反駁的機會、能力和具體的程序保障,并且將其裁判結論直接建立在根據(jù)這些證據(jù)、主張、辯論等所作出的理性推論的基礎上,從而使各方的參與產(chǎn)生實際的參與效果。不僅如此,法庭還應當保證各方有充分提出本方證據(jù)、事實和主張的機會,而不對其參與進行不必要的限制;同時,被告人、被害人等在法庭審判過程中還應受到基本的人道待遇,其人格尊嚴和自主意志得到尊重。只有這樣,刑事審判過程才能符合程序參與性的基本要求。
(二)裁判者的中立性
程序正義的這一要求有以下含義:裁判者應當在那些其利益處于沖突狀態(tài)的參與者各方之間保持一種超然和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和地位,而不得對任何一方存有偏見和歧視。這一要求的意義在于確保各方參與者受到裁判者平等的對待。裁判者的中立性是一種通過排除各種不公正、不合理情況而保證程序正義目標實現(xiàn)的公正要求,它有三項具體內(nèi)容:(1)與案件有牽連的人不得擔任該案的裁判者;(2)法官不得與案件結果或者各方當事人有任何利益上或其他方面的關系;(3)裁判者不應存有支持一方、反對另一方的預斷或偏見。
(三)程序的對等性
根據(jù)程序正義的這一要求,裁判者在整個刑事審判過程中應給予各方參與者以平等參與的機會,對各方的證據(jù)、主張、意見予以同等的對待,對各方的利益予以同等的尊重和關注。與裁判者的中立性一樣,程序對等原則也旨在確保各方參與者受到平等的對等,進而實現(xiàn)程序正義。但這里的平等對待是指裁判者在審判過程中平衡控辯雙方地位的綜合要求,因而又可稱為“動態(tài)的平等對待”。為實現(xiàn)程序對等,控辯雙方應在參與審判過程和影響裁判結論的制作方面擁有平等的機會、便利和手段;裁判者應對各方的證據(jù)和意見予以平等的關注,并在制作裁判時將各方提出的有效觀點平等地考慮在內(nèi)。同時,程序對等原則要求控辯雙方不僅擁有形式上的平等參與機會,而且還應在實質(zhì)上具有平等的參與能力和參與效果。因此裁判者應確保參與能力較弱的一方擁有一些必要的“特權”,以糾正各方實際存在的不平等狀況。
(四)程序的合理性
程序正義的這一要求又可稱為“程序理性原則”,它的基本內(nèi)容是:裁判者據(jù)以制作裁判的程序必須符合理性的要求,使其判斷和結論以確定、可靠和明確的認識為基礎,而不是通過任意或者隨機的方式作出。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顯示,一個人在某種可能對自己產(chǎn)生不利決定或后果的活動過程中,如果不能及時了解程序的進程、判決結果的內(nèi)容以及判決的根據(jù)和理由,就會產(chǎn)生一種受到不公正對待的感覺,而且從心理上難以對判決的正當性產(chǎn)生信服。這種感覺源于自己的權益受到忽略、自己的命運受到隨意的處置,而自己卻毫無改變這種狀況的能力的心理狀態(tài)。
(五)程序的自治性
所謂程序自治,是指裁判者就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所作的裁判結論必須從法庭審判過程中產(chǎn)生,從而使刑事審判程序對裁判結論的形成具有唯一的決定作用。為此,(1)裁判者的裁判結論必須產(chǎn)生于法庭審判活動結束之后,而不能在庭審開始之前或者進行過程中形成;(2)裁判者的裁判結論必須建立在其通過法庭審判對案件事實和適用法律問題形成的理性認識基礎上,而不是他在法庭審判之外所形成的預斷、偏見或者傳聞的基礎上;(3)裁判必須以控辯雙方在法庭審判過程中提出的有效證據(jù)、意見、主張為根據(jù),而不能隨意將任何一方的論點和論據(jù)排除于定案根據(jù)之外。
(六)程序的及時終結性
程序正義的最后這一要求包含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刑事審判活動應當及時地形成裁判結果,二是審判應通過產(chǎn)生一項最終的裁判而告結束。當我們說法庭審判過于遲緩或過于急速時,實際上是在用“及時性”要求對刑事審判活動作出評價。及時性原則要求審判活動保持“在過于急速和過于遲緩這兩個極端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tài)”,避免因過于急速或者過于遲緩而使各方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另一方面,刑事審判如果永遠沒有終結之時,或者對同一刑事案件的審判可以隨時或無限期地被重新進行,那么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就將永無確定之日,被告人甚至被害人也會因其利益和地位的反復變化和不確定而受到不公正的對待。
三、刑事訴訟中程序正義的價值
刑事訴訟中程序正義的價值概括來說有兩個:對訴訟結果公正的保障價值及其自身獨立的價值。
(一)對訴訟結果公正的保障價值
關于程序正義對訴訟結果公正的保障價值,在理論界及實務界基本已形成共識。馬克思將程序法與實體法的關系比喻為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關系、動物的外形和血肉的關系。美國著名大法官F·福蘭克弗特認為:“自由的歷史基本上是奉行程序保障的歷史。”訴訟法學家們更注重程序正義對訴訟結果公正的保障意義,認為“程序的正義是正確選擇和適用法律,從而也是體現(xiàn)法律正義的根本保障。首先,程序正義可以排除在選擇和適用法律過程中的不當偏向。……其次,正義的程序本身就意味著它具有一套能夠保障法律準確適用的措施和手段,并且由此能夠形成保障法律準確適用的常規(guī)機制。”
(二)自身獨立的價值
認識程序正義的保障價值是必要的,也十分重要,但是如果僅僅看到這一點又是不夠的,程序正義作為訴訟正義的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具有自身獨立的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程序正義能夠促進糾紛的解決。美國學者戈爾丁曾言:“堅持公正標準能夠促進糾紛的解決,而不僅僅是把它們了結。”就在戈爾丁所說的“糾紛的解決”和“糾紛的了結”的差異中,體現(xiàn)出了程序正義的價值。正義的程序往往可以疏導當事人之間的緊張關系,使訴訟無判而終,出現(xiàn)撤訴或調(diào)解結案的結果。這樣才更有利于當事人之間糾紛的徹底解決,而不是僅僅依靠國家的公權力強制性地作出裁判來了結糾紛.
2、程序正義能夠保障人權,使訴訟參與人的人格尊嚴得到承認與尊重。實踐中刑訊逼供、超期羈押等踐踏人權的做法都是違反程序正義的惡果。正義的程序能使當事人平等地進行理性的辯論、說服和交涉,并對裁判結果發(fā)揮積極的影響和作用,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法官對自己命運的判定,消極地聽從國家權力機構對自己權益的處置。
3、程序正義能夠吸收不滿,使社會公眾對司法的權威和尊嚴產(chǎn)生普遍地信服和尊重。因為程序正義不僅要求確保正義在刑事審判過程中得到切實的實現(xiàn),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xiàn)。被告人、被害人的利益被置于與國家和社會利益同等重要的地位,受到裁判者的充分關注,因而會產(chǎn)生一種受到公正對待的感覺。社會公眾也會對判決結果連同其據(jù)以形成的合理根據(jù)一起表示認可和滿意。這有助于形成一種尊重法律程序和法律制度的良好法律秩序,使法律制度的實施具有較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條件。
4、刑事訴訟制度中的程序正義可以作為其他非法律制度的程序設計的借鑒。刑事訴訟程序作為法律程序中最為典型的程序,對其他制度程序的設計和運行具有示范作用,也就是說,刑事訴訟程序正義本身對于仲裁程序正義、非司法組織調(diào)解爭議的程序正義,乃至政治運作的程序正義等,都具有示范價值。
參考文獻:
[1]徐亞文.程序正義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
[2]谷口安平.程序的正義與訴訟.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3]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華夏出版社,1987.
[4]參見羅爾斯.正義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5]陳瑞華.看得見的正義.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大學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