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2010年3月23 上午7時20分許,一名中年男子在福建省南平市實驗小學校門口手持砍刀,連續砍殺正在排隊進校門的無辜學生,造成8名學生死亡,5名學生重傷。事件一出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面對“3·23”慘案,面對過早凋謝的花朵,司法機關將依照法律程序從重、從快嚴懲犯罪嫌疑人,以儆效尤;有關部門將全力做好理賠、安撫、善后工作;留給政府和社會的則是警醒和反思——如何痛定思痛,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好中小學的應急管理,提高中小學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一、相關概念和定義
突發事件是從行政管理角度研究危機的專用術語,指政府公共管理領域所遭遇的緊急情況,主要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重大傷亡、重大財產損失和重大社會影響,是對公共應急、社會穩定、國家政權有較大影響,必須迅速做出決斷,并需要付出沉重代價才能擺脫困境的突然發生的一系列公共事件或狀態。針對這一概念,我們可以把中小學突發事件定義為:受到自然、社會或人為因素的影響,在中小學突然爆發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校園環境破壞和對學校或社會的穩定、發展構成威脅和損害、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
鑒于中小學突發事件給中小學生造成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所帶來的巨大損失,以及給學校發展所帶來的阻礙和不穩定。因此,應急管理在中小學已經開始得到關注。所謂中小學應急管理,就是指各級中小學學校為了應對突發事件而進行的一系列有計劃有組織的管理過程。
二、我國中小學應急管理的現狀
(一)缺乏校園安全理念
所謂“理念”是指人們對于某一事物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以及所形成的觀念體系。這就要求我們對于中小學應急管理要有自己清醒、理性的認識,應急管理的最高目標就是確保師生的安全。然而長期以來學校管理者對應急管理不重視且管理理念落后,危機意識淡薄。學校沒有健全的突發事件應對機制,當危機來臨時,學校不能使師生了解到突發事件的發生狀況,無法在第一時間內迅速做出反應。如果日常管理的思路、方式、節奏不變通,是根本適應不了改變危機狀態的需要。
(二)缺乏處理突發事件的教育、演練
學校特別是中小學學校缺少對師生的安全教育,中小學學生由于年齡較小也相對缺乏應對突發安全事故的意識和經驗,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容易出現群體性的恐慌。長期從事校園安全問題研究王太元教授說:大多數中小學校課堂上,校內安全、校外活動安全、衛生防病飲食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災害防范等教育至今仍是空白。我國中小學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課堂教育上,忽視安全意識方面的教育,更加忽視應對突發事件的實戰演練。因此當突發事件爆發時師生大都顯得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
(三)缺乏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
綜觀我國校園突發事件,絕大多數中小學在應對突發事件時是將重心放在事件發生后的處理上,而對突發事件發生前的預防階段卻不夠重視。學校中沒有專門的突發事件管理機構,大多數中小學的突發事件管理組織幾乎都是在事件發生后為應急而建立的。這種為應急而建立起來的組織大多人員配備不合理,在進行事件處理時往往由于缺乏經驗而導致管理的混亂,造成信息溝通不暢、反應過慢等問題。此外中小學突發事件的應對常被認為是學校自己的問題,而沒有得到所在社區及相關行政單位的支援。然而事實上,單單依靠學校自身的力量是很難應對突發事件的發生的。因此要把學校、社區、相關行政部門都納入到學校突發事件管理中來。特別是當面對一些超越學校范圍的惡性事件時,更需要各方面的相互協調和聯動。以保障學校師生的生命安全與健康。
三、做好中小學學校應急管理工作的建議
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安全教育與安全管理專業委員會去年在全國10省市開展了校園安全狀況調查。該委員會副秘書長李雯說:“溺水、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食物中毒等仍是校園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但隨著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校園安全建設,此類事件發生率呈現下降趨勢。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社會人士對校園的傷害在抬頭。”保護好每一名孩子,強化校園安全,提高中小學應急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一)強化校園安全意識
中小學學校可以充分發揮教育職能,對在校的中小學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安全防范教育。專家指出,培養孩子們自覺遵守學校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和各種安全行為規范的良好習慣,要從關愛孩子的內心世界開始。通過關注兒童的內心世界,使兒童更好地體驗到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聯系,從而學會保護自己的安全。學校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在廣大中小學生中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安全教育活動,真正提高孩子們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此外還要重點加強對低年級學生的安全教育,要做好他們上下學路上和參加其他活動路上的安全保障工作。
(二)組織師生進行應對突發事件的演練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可以提高學校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并將突發事件可能帶來的損害降到最低限度。所以各中小學學校可以根據學校自身的特點,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選擇不同形式的模擬演習,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突發事件發生時的真實狀,獲得應對突發事件的經驗。以提高廣大師生的突發事件預防意識及應對能力,形成預防為主、積極參與的局面。
(三)建立長效的學校應急管理機構
“應該建立專門的學校應對危機的管理機構,在突發災難性事件的時候便緊急啟用應急管理機制,以使學校在非常時期能夠保證基本正常的教學及生活秩序”。通過建立突發事件管理的專門機構,可以更好的預防和應對突發事件的發生。突發事件管理小組中應當包括校長、班主任、校醫、學校心理咨詢老師、學校保衛人員等,以保證突發事件管理計劃的順利實施。具體的工作包括制定突發事件應對計劃、建立突發事件預警系統、安排防范突發事件的相關課程與指導突發事件實戰演習等工作。突發事件管理小組需要分工協作,所以要明確各小組成員的角色和職責,使小組成員各司其職,這樣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才能臨危不亂,從容不迫;才能在第一(下轉77頁)(上接75頁)時間內綜合協調校內外各方資源來應對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小組不能只是臨時性的機構,它必須成為學校的常態部門,以有效防止突發事件對中小學學生帶來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危害。
(四)正確處理學校與媒體的關系
突發事件爆發后,必然會引來眾多媒體的關注。所以與媒體的溝通也是學校應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學校不能因為擔心媒體的報道會影響學校的聲譽而對媒體提供不實的信息,或封鎖消息、緘默不語。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在危機發生后,學校主動對當地部分媒體進行一次新聞通報,客觀描述發生了什么事、采取了哪些措施、現在的形勢如何;在處理突發事件的過程中,可以考慮優先接受部分媒體的采訪,但始終只是提供客觀事實;如果需要還可以召開聯合發布會。總之,在應急管理過程中面對媒體要選擇具有良好表達能力的發言人,充分發揮媒體的積極作用,與之形成良性互動,以最大限度的減少甚至消除突發事件給學校帶來的負面影響。
(五)重視突發事件后對師生的心理恢復工作
突發事件的突發性和破壞性,中斷了師生正常而平靜的生活,會給師生心靈造成極大的創傷。如何幫助心靈受創的教師和學生在突發事件發生后恢復正常的心理狀態是學校管理者必須面對的問題。通常情況下,學校要迅速聯系有關部門,邀請有關方面的心理專家或專業的心理救援人員到達現場,在師生心態沒有落入谷底之前進行對其進行心理干預和疏導。之后還要持續跟進,通過講座,個別輔導等形式加強對師生的心理安撫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師生盡快從突發事件的陰影中走出來,恢復正常的心理狀態。
結論
雖然中小學突發事件和一般的突發事件一樣具有較大的偶然性,讓人難以預料。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小學突發事件不能被防預和控制。中小學學校要轉變現有的重視事后處理的觀念,建立健全中小學應急管理機制,有效預防突發事件的發生,強化校園安全意識,提高師生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從而促進中小學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社會的穩定和諧。
參考文獻:
[1]邵景均.著力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領導能力[J].領導科學,2003(12).
[2]戴恒屹.我國中小學突發事件及其管理研究[J].曲阜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9(4).
[3]韓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學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
[4]李程偉.公共危機管理:理論與實踐探索[Ml.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6(3).
[5]郭正賢.高校危機管理的探索[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6]戴恒屹.我國中小學突發事件及其管理研究[J].曲阜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9(4).
[7]唐·倍根、唐納德·R·格萊葉著.學校與社區關系[M].周海濤主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181.
(作者簡介:董蕊(1987-),女,漢族,湖北武漢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9級行政管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