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馴化和系統選育而成的四葉參新品系泰參1號與野生泰山四葉參進行比較。結果表明:泰參1號表現為純度高、商品性好、抗病性強、產量高,666.7m2平均產量613.69 kg。泰參1號生育期比野生四葉參延長11天,有利于干物質的積累,適宜在當地推廣種植。
關鍵詞:泰參1號;純度;產量;生育期;抗病性
中圖分類號:S567.5+30.37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0)01-0030-02
泰山四葉參為泰山四大名藥之一,以根入藥,是一種藥、食和觀賞兼用植物,采其春季幼苗或根作山珍食用,美味可口,庭院種植可欣賞紫紅色鐘狀花。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對泰山四葉參需求量逐年增加,野生資源已難以滿足人們的需要;濫采亂挖,也導致野生四葉參資源逐漸減少,發展人工栽培已成必然。為保護開發泰山四葉參,我們對野生四葉參成功進行馴化栽培,經多年系統選育,培育出新品系泰參1號,已于2009年申請作物品種審定。通過與野生四葉參的比較試驗,進一步鑒定其產量、適應性、抗逆性,綜合評價其特性及生產利用價值,為泰參1號的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自主育成的四葉參新品系泰參1號,以采集于泰山東麓的野生四葉參種子長成的植株作對照。
1.2 試驗設計
1.2.1 試驗地點 設泰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試驗農場和萊蕪市大王莊鎮西嶺子村兩個試驗點。
1.2.2 試驗地概況 泰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試驗農場試驗地0~20 cm土層土壤養分含量為:pH 6.8、有機質12.4 g/kg、全氮1.21 g/kg、堿解氮80.2 mg/kg、速效磷10.4 mg/kg、速效鉀84.0 mg/kg。萊蕪市大王莊鎮西嶺子村試驗地0~20 cm土層土壤養分含量為:pH 7.0、有機質9.86 g/kg、全氮0.96 g/kg、堿解氮63.77 mg/kg、速效磷8.27 mg/kg、速效鉀66.79 mg/kg。
兩試驗點地力均勻,前茬一致,無樹木、建筑物遮蔭,排灌方便。整地前施基肥,每666.7m2施土雜肥5 000 kg、磷酸二銨15 kg、尿素15 kg,翻耕平整土地。
1.2.3 試驗方法 小區長5 m,壟距0.5 m,株距0.15 m,折合每666.7m2種植8 889株。每小區6行,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面積15 m2。兩邊行取樣調查植物學性狀。試驗地四周設保護行。
1.2.4 播種 選飽滿成熟種子,于2006年3月21日浸種催芽,26日播種,按行株距逐行穴播,每穴5粒。播前澆水造墑,保證苗全苗齊。整個生育期內治蟲不治病,其它管理措施同常規栽培。
1.2.5 觀察記載項目及標準
①物候期:在出苗整齊的一個重復內調查出苗期、現蕾期、開花期、果實成熟期、枯萎期,記載收獲期、生育期。
②整齊度:6月中旬至8月中旬每品系選代表性行段兩處,各連續調查30株,計算典型株占總調查株數的百分率。
③單根參質量 :于收獲時每品系選代表性植株30株,取地下根稱重,求平均值。
④抗病性調查:分別于苗期和莖、葉、花生長盛期,每小區選代表性行段,連續調查10株,記錄病級數,計算病指,求平均值。病株率(%)=(發病株數/調查株數)×100
⑤產量:生長期兩年,在地上莖葉枯萎后收獲。每小區中間4行計產,割去地上部分,收地下根,去掉須根、泥土,稱重。兩個試驗點分別測產、分析,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計算平均增產率。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比較
從表1看出,泰參1號出苗快而齊,現蕾、開花、結實、果實成熟皆早于對照,植株長勢旺盛,前期小苗生長快,從現蕾生長盛期到枯萎期之前,群體有效葉面積持續時間長,利于光合產物的積累。泰參1號兩年平均生育期為203天,比對照延長11天,有利于干物質的積累,可提高參的產量和質量。
表1 四葉參品種比較試驗物候期調查
品系播種日期(月/日)出苗日期(月/日)現蕾期(月/日)開花期(月/日)果實成熟期(月/日)枯萎期(月/日)生育期(兩年平均天數)
泰參1號第1年3/26第2年4/123/307/226/208/107/1210/019/2010/2710/30203
野生四葉參第1年3/26第2年4/154/057/306/238/137/1510/039/1910/2010/24192
2.2 主要植物學性狀比較
從綜合性狀(表2)來看,泰參1號葉色綠,葉綠素含量高,光合作用強,利于產量的提高。根形為錐形,根長、根粗、單根參質量、直根率、整齊度皆優于對照,且藥材商品性好。
表2 四葉參品種比較試驗主要植物學性狀調查
品系葉色葉形根形狀根長(cm)根直徑(cm)單根參質量(g)直根率(%)整齊度(%)
泰參1號綠橢圓形,邊緣有齒錐形18.22.285.865.491.2
野生四葉參淡綠橢圓形錐形14.31.568.545.869.8
注:以上數據為每品系30株的平均值。
2.3 抗病性比較
整個生育期內共調查兩次病害,分析結果見表3。泰參1號葉斑病、立枯病病株率低,比對照
表3四葉參品種抗病性調查
品系葉斑病病株率(%)病指立枯病病株率(%)
泰參1號6.51.59.5
野生四葉參30.815.134.2
抗病性強。野生四葉參人工栽培由于密度增大,與野生條件相比,通風透光性差,濕度增加,葉斑病、立枯病發生重。
2.4 產量分析
由表4分析看出,泰參1號兩試驗點666.7m2平均產量分別達620.67 kg、606.7 kg,在栽培管理措施一致的條件下,分別比對照增產22.02%和19.74%,平均增產20.88%。
表4兩個試驗點的四葉參產量(kg)
地點品系小區產量ⅠⅡⅢ平均666.7m2產量比CK增產(%)比CK平均增產(%)
泰安泰參1號野生四葉參9.488.069.187.489.277.359.317.63620.67**508.6722.0220.97
萊蕪泰參1號野生四葉參9.27.29.58.18.67.59.17.6606.7**506.719.74
注:**表示與對照比較達0.01極顯著水平。
3 小結與討論
3.1 泰參1號抗蟲,整個生育期地上部分很少發生蟲害,適合綠色植物栽培。田間表現生長勢強,生育期比野生四葉參延長11天,有利于提高地下根產量。
3.2 泰參1號根形好,根長,根粗,直根率高,畸形根率低,商品性好;產量高,比野生四葉參平均增產20.88%,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3.3 經過多年系統選育、馴化栽培,泰參1號性狀穩定,抗病性增強,適應性、抗逆性均顯著提高,綜合表現明顯優于野生四葉參,可作為當地主栽品種推廣利用。
3.4 試驗結果也表明,野生四葉參純度差,產量低,田間葉斑病、立枯病發生重,不適宜直接用于大面積栽培。因此,應大力加強野生藥材資源的馴化和利用,保護泰山野生資源與生態環境,促進中草藥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李元富,張義濤,劉道富,等.泰山藥用植物[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6,245.
[2] 李 世,郭學鑒,蘇淑新,等.黃精野生變家種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7,22(7):398.
[3] 賈 謙,杜艷艷,楊巨平,等.藥用野生動植物保護利用要走中國自己的路[J].中國中醫藥信息,2005,1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