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米自交系新7紅是新鄉市農業科學院利用亞熱帶種質導入黃改系,經南北異地自交選育而成。該自交系抗逆性強,配合力高,用新7紅為親本與瑞德系和先玉335改良系組配,已育成了新單22、新單23、新單26等優良品種,并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
關鍵詞:玉米自交系;新7紅;選育體會
中圖分類號:S513.03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0)01-0028-02
隨著玉米育種水平的提高,選育高配合力的自交系已成為育種單位一項緊迫任務。黃早四及其衍生系在黃淮海夏玉米區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以昌7-2為代表的優良自交系已成為這一地區的核心種質,但昌7-2存在抗倒性差、感南方銹病等缺點。本院以優質、高抗、廣適、高配合力為選育目標,1994年以新77(昌7-2改良系)為受體導入亞熱帶抗性種質,達到了改良昌7-2的目的,選育出優良自交系新7紅。
1 選育過程
1980年,我們對京早7號雜交種進行了單株自交,1984年育成京7自交系,1985年用京7與抗病、抗倒的黃野四雜交,于1989年育成京7黃自交系,1993年用京7黃與昌7-2雜交,育成新77。1994年用“廣西綜合種”(從廣西玉米所引進)混粉作父本與新77雜交,當年冬到海南種植,共種10行180株,S0為基本株,全部混粉自交,后期淘汰劣株、病株,通過室內考種得到40個穗行,此后經過連續4年異地選育、測交,最后選出配合力高、抗逆性強、適應性廣、自身產量高的優良穗行,定名為新7紅。
2 特征特性
新7紅,河南夏播全生育期106天,幼苗葉片淺綠色,葉鞘紫色,拔節期發育較慢,抽雄后發育較快。株型緊湊,上部葉片短且上沖,葉寬適中,透光性好。株高170~175 cm,穗位65 cm,全株20片葉左右。雄穗發達,側枝20~30個,護穎綠色,花藥黃色,花粉量大,散粉時間長。雌穗花絲紫色,雌雄花期協調,結實性好。果穗筒型,穗長13~15 cm,穗粗4.5~5.5 cm,穗行數16~20行,行粒數28~32粒,千粒重250 g左右,籽粒黃色,硬粒型,紅軸。田間表現為抗倒伏,抗多種病害。
3 以新7紅為親本育成的審定品種
多年來我們對新7紅進行了大量測配,發現和瑞德系組配的雜交種產量較高,抗性較好;和先玉335改良系配的組合產量高,透光性好,莖稈硬度好;和P78599類所配組合植株優勢強,穗部性狀不很好,穗短,千粒重低。用新7紅組配的雜交組合在各級試驗中表現較好,其中3個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累計推廣面積300×104 hm2以上。新單22于1998年冬育成,組合為新358×新7紅,2003年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并先后通過廣西、陜西、河北省認定,并在2005年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新單23是以自選系04為母本,新7紅為父本組配而成的雜交種,2004年3月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8年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新單26是本院2003年用自選系新328/04白作母本,新7紅作父本雜交育成的玉米單交種。新單26于2003年冬在海南鑒定,2004年進行鑒定、產比試驗,同時參加河南省預試,2005~2006年參加河南省玉米區域試驗。綜合兩年16點次的試驗結果,該品種平均產量8 596.5 kg/hm2 ,比鄭單958(CK)增產2.1%,豐產穩產性較好。2007年參加河南省夏播生產試驗,9個試點全部增產,平均產量8 311.5 kg/hm2,比對照種鄭單958增產5.6%,且綜合抗性強,品質較優,2008年4月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新單26適宜河南省夏玉米區種植,被國家產業體系推薦為重點示范品種。幼苗健壯,葉色深綠。株型緊湊,株高256 cm,穗位為108 cm,莖粗2.6 cm,葉片數20~21片。果穗大而均勻,呈筒形,穗長18~20 cm,穗粗5.1 cm,穗行數14~16行,行粒數38.8粒,軸粗2.8 cm,粉紅軸,粒色純黃,商品性、結實性較好,出籽率89%,千粒重330 g。雄穗分枝13~15個,穗位葉寬10.2 cm,花藥黃色,花絲紅色。夏播生育期98 d,春播生育期128 d。2005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驗:品質達到普通玉米國標一級,飼料用玉米國標一級,高淀粉玉米部標三級。2005年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保所對該品種人工接種抗性鑒定結果:高抗瘤黑粉病(0.0%)、矮花葉病(4.0%),抗大斑病(3級)、彎孢菌葉斑病(3級),中抗小斑病(5級)、莖腐病(20.0%),中抗玉米螟(5~3級)。綜合田間發病情況,該品種綜合抗病性較強,抗蟲性較強。
4 選育體會
4.1 選育自交系要高起點,嚴要求
基礎材料的組配是選育成功的關鍵。京7黃是本院20世紀90年代選育的優良自交系,有配合力高、葉窄、穗位適中、粒重高等特點,與昌7-2組配選系,是為了克服昌7-2穗位高、粒重低等缺點,而導入亞熱帶種質是提高黃改系的抗病性,三個自交系的巧妙結合為育成新7紅奠定了良好的種質基礎。
4.2 異地加代,增加選擇壓力,加大選擇力度
為了加速選育進程,我們利用海南自然溫室的良好條件,一年三代(海南兩代)對改良系進行加代提純。海南三亞第二季病害發生較重,特別是南方銹病,這對育成抗逆性好的新7紅至關重要。在改良系的前三代,我們加大了種植密度(105 000株/hm2),對材料進行抗逆性選擇。新7紅自交系選育從基礎材料開始到育成,都是圍繞育種目標,緊緊抓住高產、高抗、優質、廣適、高配合力等育種關鍵環節,尤其是對高產、高抗等重要性狀進行大群體選擇,加大選擇壓力,增大選擇力度,以免優良個體基因流失。
4.3 早代測配,測用結合,多點鑒定
在選系的過程中,我們按照“早代測配,測用結合,多點鑒定”的原則,大大減少了選系中的盲目性和工作壓力,利用多點鑒定更是有效地檢測了選系的適應性,減少了組合參加省級試驗的風險性。我們在二代和四代主要測定選系穗行的一般配合力,并對四代材料的組合進行異地三點鑒定,對六代材料的組合進行多點鑒定,以進一步檢測組合的適應性、抗逆性和豐產性。用這種方法,在測定選系配合力的同時,也測出了優良組合,并直接提供雜交種參加省內外區域試驗。
5 小結
黃淮海夏玉米區育種中,黃改系的核心種質地位是不可動搖的,要選育出超過昌7-2和Lx9801配合力的優良自交系的難度越來越大,新7紅玉米自交系的成功選育為黃改系的改良利用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和方法,在保持黃改系高配合力的同時,導入抗性種質,使黃改系的抗逆性得到顯著提高。新7紅玉米自交系配合力高,抗逆性強,已成為河南夏玉米育種中的骨干自交系,用其組配的雜交種表現高產、高抗、廣適。今后要加大對新7紅的利用和改良,發揮其在黃淮海夏玉米區育種中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孫敬華.黃淮海夏玉米雜優模式及核心種質改良[J].中國種業,2006,7:15-17.
[2] 汪黎明,郭慶法,高新學,等.黃淮海夏玉米的育種目標及品種選育方法改良[J].山東農業科學,2005,6:21-24.
[3] 孟昭東,郭慶法,汪黎明,等.高產玉米雜交種魯單981選育研究[J].玉米科學,2003,l1(3):54-56.
[4] 申為民,王衛民,趙愛蓮,等.優良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昌7-2的選育及其利用[J].種子,2004,12:73-74,76.
[5] 劉春增,郭永才,關國志,等.玉米自交系丹1324的選育與利用[J].雜糧作物,2000,20(4):5-6.
[6] 許新敏,郭貴峰,馮健英,等.高產、節水玉米雜交種石玉7號的選育研究[J].玉米科學,2003,11(1):40-42.
[7] 鄭麗敏,牛永鋒,王海莉,等.玉米自交系A28的選育應用及體會[J].陜西農業科學,2008,5:73-75.
[8] 許 洛,馮健英,許新敏,等.玉米自交系石140-3的選育及其育成品種[J]. 山東農業科學,2008,4: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