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4種人工接種方法對大白菜根腫病進行苗期接種鑒定。結果表明,蘸根法的發病率與病情指數最高;菌土法隨菌液濃度升高,發病率及病情指數均增加;浸芽法無論發病率還是病情指數均最低;注射法接種后50天調查的發病率及病情指數均明顯高于30天的調查結果。注射法在4種接種方法中操作最簡單,適合育種中對大量材料進行抗病性鑒定。
關鍵詞:大白菜;根腫病;接種鑒定
中圖分類號:S341.1+9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0)01-0078-02
大白菜根腫病是由蕓薹根腫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侵染引起的一種世界性病害。該病為土傳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8年以上,受侵染的根組織大量增生,膨大形成瘤狀腫根,致使根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響,根系生長和吸收能力下降,植株生長發育受阻,大白菜不能形成正常的葉球,甚至枯萎死亡。近年來,該病在山東省發生面積不斷擴大,危害逐年加重。為準確鑒定試材的抗病性,本試驗采用4種接種方法對大白菜根腫病進行了苗期接種鑒定,試圖找出一種在通常條件下快速而準確的抗病性鑒定方法,為抗病育種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大白菜品種為“耐熱8號”。育苗基質為青島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配制的育苗土(蘸根法所用基質為珍珠巖)。
1.2 接種液的制備將預存于-18℃冰箱內的大白菜根腫塊(取自本院蔬菜田)攪碎,四層紗布過濾,冷凍離心機4 000 r/min離心10 min,棄上清,用蒸餾水懸浮沉淀,共重復3次,最后棄上清,用蒸餾水將懸浮液孢子濃度調至2×108個/ml。4℃保存備用。
1.3 接種方法
1.3.1 注射法 將種子播于裝有消毒育苗基質的營養缽中,播后用移液器吸取菌液1 ml注射于種子下方,于25~28℃下培養。2008年8月4日播種,9月3日調查;2009年4月10日播種,5月31日調查發病情況。
1.3.2 浸芽法 2008年8月5日浸種,24℃催芽。8月6日待芽長2 mm時進行菌液浸泡,濃度同上,設3個處理,浸泡時間分別為15、30、45 min,后正常播種,于9月24日調查發病情況。
1.3.3 蘸根法 2008年8月6日采用珍珠巖作基質播種,8月18日將無病蟲幼苗取出用自來水洗去基質,吸干水分,放入育苗穴盤,將根部置于裝有菌液的塑料盒中,濃度同上。浸根時間分別為4、6、8 h,然后重新定植于裝有消毒育苗基質的營養缽中,9月24日調查發病情況。
1.3.4 菌土法 將營養缽灌透底水,用直徑2 cm的打孔器在基質上打深度為3 cm左右的孔,每孔均勻注入2 ml(孢子含量約40×104個/L)和0.5 ml菌液(孢子含量約10×104個/L),2008年8月4日播種,9月4日調查發病情況。
1.4 調查分級標準參照文獻[3]分級。
2 結果與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接種方法發病時間不同,對材料的鑒定結果也存在明顯差異。菌土法和注射法接種后30天,從外部即觀察到病害發生;蘸根法和浸芽法接種至發病時間相對較長,尤其浸芽法接種后50天發病仍較輕。
從發病率和病情指數看,蘸根法在所有方法中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均最高,3個處理的發病率均達100%,并且病情指數差異不明顯。浸芽法3個處理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均較低,并且隨浸泡時間延長,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并未隨之增大。菌土法中使用了2個菌液濃度,隨接種液濃度增大,發病率及病情指數均隨之增大。注射法2008年接種后30天調查發病率為47.06%,病情指數為14.38;2009年接種后50天調查發病率為79.17%,病情指數為34.72。表14種接種方法試驗結果
接種方法浸芽法15min30min45min蘸根法4h6h8h菌土法10×104個/L40×104個/L注射法2008年2009年
播種至調查日數50505050505030303050
發病率(%)33.3343.2434.2110010010041.1865.7147.0679.17
病情指數19.0511.5816.9275.8974.3180.6117.6451.8414.3834.72
注:除菌土法外,其它各法菌液濃度均相同。
3 小結與討論
從調查結果看,在接種濃度相同的情況下,蘸根法的發病率與病情指數最高,這可能因為該法能使大白菜幼苗根系全面接觸菌液,3個時間處理間病情指數差異不明顯,因此以后可將其蘸根時間定為4 h。該接種方法準確率高,但操作較為繁瑣,不適合大量材料的篩選鑒定。菌土法的結果表明,隨菌液濃度升高,發病率及病情指數均增加,因此該法的使用要嚴格進行濃度試驗,以防止在材料篩選中造成偏差。浸芽法的3個時間處理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均較低,因此該法雖然操作簡便,但不適用于接種鑒定。注射法只進行了一個菌液濃度的試驗,2008年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偏低,可能與調查過早有關。注射法在4種接種方法中,操作最簡單,適合育種中對大量材料進行抗病性鑒定。因此有關注射法接種濃度和適宜調查時間,還需進一步試驗研究。
本試驗中由于播種至調查日期不同,可能導致試驗結果的差異,尤其菌土法和注射法調查過早,可能是造成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偏低的主要原因,今后將統一調查時間對幾種方法進一步試驗,以找出適用于抗病育種最準確簡便的抗病性鑒定方法。
參 考 文 獻:
[1] 孫保亞,沈向群,郭海峰,等.十字花科植物根腫病及抗病育種研究進展[J].中國蔬菜,2005,4:34-37.
[2] 唐文華.北京十字花科蔬菜根腫病的發生和鑒定[J].植物保護學報,1990,16(1):17-18.
[3] 李曉歐,吳飛燕.大白菜根腫病苗期人工接種抗病性鑒定技術初報[J].中國蔬菜,1990,6:6-9.
[4] 丁云花,簡元才.十字花科蔬菜根腫病菌生理小種及接種方法[J].中國蔬菜,2005,8: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