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646.1+9文獻標識號:B文章編號:1001-4942(2010)01-0093-04本標準由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本標準由山東農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安全優質大球蓋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的產地環境、栽培基質、生產管理、病蟲害防治、質量管理和生產檔案等技術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山東省利用作物秸稈栽培大球蓋菇的安全優質生產。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 4285 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GB 5749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GB 7096 食用菌衛生標準
GB/T 8321(所有部分)農藥合理使用準則
GB 9687 食品包裝用聚乙烯成型品衛生標準
GB 9688 食品包裝用聚丙烯成型品衛生標準
GB 12728 食用菌術語
NY/T 391 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技術條件
NY/T 393 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
NY/T 528 食用菌菌種生產技術規程
NY/T 658 綠色食品 包裝通用準則
NY/T 749 綠色食品 食用菌
NY/T 1098 食用菌品種描述技術規范
NY/T 1731 食用菌菌種良好作業規范
NY/T 1742 食用菌菌種通用技術要求
NY 5099 無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質安全技術要求
2001年1月5日農業部令第8號《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
3 術語和定義
GB 12728和NY/T 1098確立的術語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安全優質大球蓋菇指菇體肥厚、光潔、低溫生長時不易開傘,酒紅至淺紅褐色,菌柄粗壯、白色,大小均勻,無病斑、無蟲蛀、無異味、無雜質,在生產全程中限定限量限時使用化學合成生產資料,將農藥殘留及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控制在GB 7096和NY/T 749標準范圍內的大球蓋菇產品。
4 產地環境
產地環境符合NY/T 391的規定。遠離工礦業的“三廢”及微生物、粉塵等污染源。生產區與生活區分離,且生產區的堆料場、制種、預濕發酵、發菌及出菇區、產品加工區、倉庫區合理分區。每季栽培結束后,及時清理廢菌料和廢土,對菇場進行消毒。
5 生產技術
本條沒有說明的栽培措施,按常規方法實施。
5.1 栽培設施
大球蓋菇可在菇房(棚)中進行地床栽培、箱式栽培和床架栽培,也可在林地菌畦栽培。菇房建在地勢平坦、冬暖夏涼、通風良好、利于控溫遮蔭、便于排水的地方。菇房內每條走道兩端一般設置上、中、下三層通風口(窗),規格為40 cm×45 cm;也可設置五層通風口(窗),規格為25 cm×30 cm;每條走道中間的頂棚上設置拔風筒1只,內徑為25 cm左右。所選用的建筑材料、構件制品及配套設備等,不對環境和大球蓋菇產品造成污染。林地菌畦選擇遮蔭、避風環境作為栽培場地,以排灌方便、土質肥沃、偏酸性的壤土為宜,忌低洼和過于陰濕的場地。播種前把土翻松曬白使之熟化疏松。
5.2 栽培季節
在自然條件下栽培大球蓋菇,一般在氣溫8~30℃時均可播種,以15~26℃為最適宜。山東省8月中下旬至翌年3月中旬均可進行秋、春兩季播種栽培,10月上旬及翌年4月下旬開始出菇。以秋初播種溫度最為適宜,菌絲生長快,出菇早,產量高。
5.3 品種選用、菌種培養及質量要求
5.3.1 品種選用 選用適于山東省栽培、發菌出菇及轉潮快、抗逆性強、優質、高產、商品性好、經省級以上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登記的品種,從具相應資質的供種單位引種。使用轉基因技術育成的大球蓋菇菌種,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中有關規定執行。
5.3.2 菌種培養
大球蓋菇菌種的擴繁制作按NY/T 528和NY/T 1731的要求執行。
5.3.3 菌種質量要求
大球蓋菇成品菌種質量符合NY/T 1742的要求。要求菌種生活力強,不帶病、蟲和雜菌,無老化、退化現象。
5.4 原輔材料
5.4.1 主輔原料
主輔原料符合NY 5099的要求。大球蓋菇可利用的作物秸稈類栽培原料有:玉米秸、小麥秸、稻草、玉米芯、花生莖蔓、豆秸等,要求新鮮、干燥、不發霉、不腐爛、不帶蟲,無有害污染物。用于栽培大球蓋菇的秸稈,在收獲前1個月不得施高殘毒農藥。栽培基質中不得隨意或超量加入化學添加劑,并防止有毒有害物質及病蟲混入。
5.4.2 覆土材料
覆土材料符合NY/T 391的規定。使用天然的、未受污染的草炭土、林地腐殖土或農田耕作層以下的壤土。勿用砂質土和粘土。
5.4.3 生產用水
培養料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符合GB 5749的要求。噴水中不能隨意加入藥劑、肥料或成分不明的物質。
5.5 培養料配方和預處理
5.5.1 培養料配方
配方1:麥秸52%,玉米芯20%,棉籽殼15%,麥麩10%,石膏粉1%,石灰粉2%;
配方2:稻草65%,花生莖蔓粉15%,豆秸粉12%,麥麩6%,石灰粉2%;
配方3:玉米秸68%,棉籽殼20%,麥麩9%,輕質碳酸鈣1%,石灰粉2%;
配方4:廢菌糠(生產金針菇后的菌糠)50%,玉米芯30%,米糠17%,石膏粉1%,石灰粉2%。
5.5.2 培養料預處理 將選好的秸稈原料先在陽光下翻曬1~2 d,以減少病蟲基數,鋪料前將麥秸、稻草、玉米秸、玉米芯、花生莖蔓、豆秸等浸水2 d左右,吸足水分,使其含水量達70%~75%。在高溫季節(白天氣溫25℃以上)秸稈原料經預堆發酵,翻堆散熱后,再用作栽培。處理后培養料pH 5.5~6.5為宜。
5.6 播種和發菌培養
5.6.1 播種 播種前將畦床土壤整成龜背狀,背高12~15 cm,寬90~110 cm,用石灰粉或漂白粉等藥物對菌床及四周進行噴灑消毒、殺蟲處理。整秸稈預濕料或菌糠等發酵料均可采用菌畦鋪料播種,菌糠等碎料也可進行壓塊栽培。先將畦床噴水淋濕,然后鋪入培養料。每平方米用干料25~30 kg,料厚25~30 cm,用菌種500~800 g。播種后料面覆蓋消毒濕草簾或碎秸稈保溫保濕,也可在料面及周邊覆1 cm厚的腐殖土保濕。高溫季節用4~5 cm粗圓木棒,每隔30~40 cm打孔至底,以通風散熱降溫。菌畦之間留40 cm寬的操作道,低于菌畦底部地面。若采取床架栽培,床面寬60~70 cm,層距55~60 cm,高3~4層,底層離地面15~20 cm,架與架之間留走道60 cm左右。
5.6.2 發菌培養 ①發菌管理:料堆溫度控制在22~28℃,超過30℃時揭膜通風,也可將料堆上半部翻開或打洞通氣降溫;堆溫偏低,加厚覆蓋物或覆膜增溫保溫。培養料含水量保持在65%~70%,播種后20 d內不宜向畦床菌料直接噴水,保持料面覆蓋物濕潤即可。備好薄膜,防止菌床被雨淋,雨過后即掀去薄膜,并排除菇床周圍積水。20 d后菌絲占據整個料層1/2以上,此時可根據天氣情況局部適量噴水增濕,菌床四周側面多噴,中間部位少噴或不噴,要輕噴、勤噴,以水不漏入料面為度。
②覆土管理:在正常情況下,播種后30~35 d,菌絲長至料層2/3以上時進行覆土。覆土選用肥沃、疏松、pH 5.5~6.5、含有腐殖質的壤土,并預先進行消毒殺蟲處理,調節含水量為20%~25%。覆土厚度為3~4 cm。覆土后保持土層濕潤,15~20 d后菌絲爬上土層,將覆蓋物揭開,停止噴水,加大通風量,使畦面菌絲倒伏,土層內菌絲逐漸形成菌束,扭結成白色小原基并逐漸發育成菌蕾。
5.7 出菇管理
5.7.1 保濕
出菇階段保持空氣相對濕度85%~95%。當土層表面出現白色菌蕾時,每天早晚向畦床噴霧化水。若覆土層干燥發白,須增加噴水,保持覆土層達到濕潤狀態。若采用草簾覆蓋,可用噴霧的方法保濕。當床面上有大量菇蕾發生時,可用竹片使覆蓋物稍隆起,防止碰傷小菇蕾。噴水時輕噴勤噴、菇多多噴、菇少少噴、晴天多噴、陰雨天少噴或不噴。要求菌料呈淡黃色,用手捏緊培養料,培養料既松軟,又濕潤,稍有水滴出現。
5.7.2 調節溫度
大球蓋菇出菇期間調節在12~25℃范圍內。氣溫低于12℃時,采取增設拱棚、增厚覆蓋物、減少噴水等措施以提高料溫。進入霜凍期,在增加覆蓋物的同時停止噴水,使小菇蕾安全越冬。溫度超過30℃時,要采取通風、噴水等降溫措施,確保菇體正常生長。
5.7.3 通風
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要求有充足的氧氣。當畦面有大量子實體發生時,需加大通氣量,每日通風換氣2~3 h,使CO2濃度低于0.15%。
5.7.4 光照
子實體生長階段保持100~500 lx的光照強度。
5.8 采收及二潮菇管理
根據成熟程度、市場需求及時采收。子實體從現蕾到成熟高溫期僅5~8 d,低溫期為10~14 d。以菌蓋外膜剛破裂、菌蓋內卷不開傘時采收為宜。采收時,用手指抓住菇腳輕輕扭轉一下,松動后再用另一只手壓住基物向上拔起,切勿帶動周圍小菇。除去帶土菇腳即可上市鮮銷。第一潮菇采收后,清理料面,補足水分,覆膜養菌,經過12~20 d,又開始出第二潮菇,管理方法同第一潮菇。整個生育期可采收3~4潮菇。
5.9 加工、包裝與貯運
大球蓋菇鮮菇采收后盡快整理分級,按照加工要求,將畸形、病蟲危害菇剔出。預冷后進冷庫保存、冷鏈運輸銷售,也可冷凍保鮮出口、鹽漬、制罐加工或制成干菇。干菇采用脫水機烘干,保鮮及烘干的材料和方法符合國家相關衛生標準。鮮菇包裝紙箱無受潮、離層現象;塑料箱符合NY/T 658的要求;內包裝塑料膜符合GB 9687或GB 9688的規定。不得使用含有亞硫酸鹽、甲醛等有害物質的水液漂洗鮮菇。
6 病蟲害防治
6.1 防治原則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治理原則。以規范栽培管理技術預防為主,采取綜合、安全的防控措施,確保大球蓋菇產品農藥殘留和其它有害物質不超標。
6.2 主要防治對象
大球蓋菇主要雜菌有鬼傘、木霉、毛霉、脈孢霉等;常見害蟲有跳蟲、菌蚊、蠼螋、螞蟻,以及螨類、蛞蝓、老鼠等。
6.3 防控方法
6.3.1 栽培措施預防 不使用老化菌種;發菌期培養料的含水量控制在70%~75%之間;高溫季節播種后,當料溫高于30℃時揭膜通風降溫。氣溫低于10℃或雨天時蓋膜。
6.3.2 雜菌防治
選料新鮮、干透,栽培前經日光曝曬消毒。發現鬼傘,及早拔除深埋。栽培前期控制好溫度和水分,使菌絲生長健壯、旺盛,占領優勢,抑制雜菌孳生。
6.3.3 蟲害防治
菇床周圍定期撒石灰粉,無菇時噴灑5%食鹽水或高氟氯氰#8226;甲阿維或氟蟲腈藥液,防控跳蟲、蛞蝓、螨類、菌蚊、螞蟻發生。對室外栽培的可采取誘殺的辦法防治鼠害。
7 質量安全控制
7.1 農藥安全使用原則
執行NY/T 393的規定。禁止使用劇毒、高毒和高殘留化學農藥及重金屬制劑、殺鼠劑等;不得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生產使用和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生產中規定不得使用的農藥種類;有限度地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或生物農藥;不得在大球蓋菇子實體上使用農藥及生長激素類物質。
7.2 藥劑防治注意事項
執行GB 4285、GB/T 8321標準。大球蓋菇出菇階段于無菇期或避菇使用藥劑,以噴灑地面環境或菌床覆土為主。根據病蟲危害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科學的施藥方式,使用合適的施藥器具,配藥時使用標準稱量器具。合理用藥防治,不得隨意、頻繁、超量及盲目施藥。
7.3 生物制劑使用原則
不得使用活體微生物農藥和非農用抗生素制劑。采用生物藥劑與化學農藥合理搭配,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防止或延緩病蟲產生抗藥性,采取局部用藥,防止發生藥害。
7.4 采后質量安全管理
采收人員身體健康,無傳染病。防止加工產品中亞硫酸鹽等有害物質超標。推行大球蓋菇產品包裝標識上市,建立質量安全追溯制度。
8 生產檔案
建立安全優質大球蓋菇生產檔案。對大球蓋菇的產地環境條件及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和采收等各環節所采取的措施進行詳細記錄,記錄保留2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