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故宮,兩個故宮博物院
85年前,一塊寫著“故宮博物院”五個大字的牌匾懸掛在了紫禁城的神武門上。自此,一座守衛森嚴的明清皇宮成了百姓可以隨便參觀的開放之所,作為君主法統象征和僅供皇家觀賞享用的珍貴文物,變為全民族的共同財富。在明清皇宮(紫禁城)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故宮博物院,是紫禁城與皇宮珍藏的結合,并由此構筑了其無與倫比的價值其崇高地位。
故宮博物院在其創立之初,由于北洋軍閥政府的內戰,政府的不穩與變化以及經費的困難,經歷了無數艱辛與挫折。至1929年,隨著政局的穩定,故宮博物院各項業務工作全面開展,進入了難得的蓬勃發展時期。然而,抗日戰爭的到來,讓剛剛有所發展的故宮博物院不得不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苦難歷程。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占東北,平津震動,華北告急。1933年初歲,時局不斷惡化,為保障國家文物不因戰火而遭受損失,故宮博物院理事會商議協定,選擇精品文物轉移到安全地方儲藏,以為萬全之計。2月5日夜,第一批南運文物2118箱從神武門廣場起運。此后,19557箱文物陸續離開北平來到南京。守護國寶的故宮人也從此出發,隨著國寶一路南遷、西遷、東遷及北歸。然而1945年的抗戰勝利,雖然結束了故宮文物的顛沛流離之苦,卻又讓其不得不面臨分家之痛。1948年9月以后,國內政治軍事形勢急劇變化。平津被圍,徐蚌緊急,南京岌岌可危。就在這個時候,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將部分文物遷臺。同年11月10日,兼任故宮博物院理事長的翁文灝等,秘密商定選擇故宮精品文物運往臺灣,從12月至第二年2月,三批故宮文物被運抵臺灣。自此,一個故宮有了兩家故宮博物院,一家北京故宮博物院,一家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岸故宮從此開始了隔海相望之路。
60年后再聚首,兩岸故宮的“破冰之旅”
時間轉瞬,2008年,“兩岸故宮”計劃開始啟動,并在2009年的春天,迎來兩岸故宮分隔60年后的首次聚首。2月14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率團來到北京,這是1949年以來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到大陸的首次正式訪問。周院長曾說“北京故宮本身還是無與倫比、無可替代的一個杰作。從永樂十八年到清朝結束,它濃縮了明清500多年的歷史,完整成仙了明清皇室的生活狀態,包括皇室的建筑,皇室的起居,皇室的品味。這些建筑以及陳設,可以讓人們獲得歷史、文化、社會等多元的知識”。這次周功鑫院長一行參觀了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與清代皇帝政務、起居生活密切相關的養心殿、重華宮、漱芳齋等原狀陳列,以及故宮文化資產數字化研究所、文物庫房等業務機構和設施。在參觀故宮陳列時,周院長感慨地說,以前都是單個地看文物,現在能看到文物當時所處的整體情境,真的很有感觸,收獲很多j在這次訪問期間,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和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在北京就雙方合作問題達成8項共識:一、為具體落實雙方合作機制,兩院分別由李季常務副院長與馮明珠副院長負責,每年共同正式會商一次,并隨時以視頻等便捷的通訊方式討論;二、雙方以最大優惠相互提供影像資料用于出版等,推動事業發展,會后由相應部門進一步商洽細節;三、雍正展用借展方式進行,細節由雙方相應部門協商;四、雍正學術研討會的形式待三月回訪時確認;五、對學術人員的互訪建立長期機制,包括短期考察、接受基金支持、長期訪問學者等多種形式,多層次培養年輕學者,從2010年開始執行。六、兩院出版物互換由院圖書館之間直接交流;七、通過互聯網實現展覽等資訊共享,互通技術問題可具體商量;八、文化產品互設商品柜臺,可在下一步細談。這是兩岸故宮博物院首次在北京聚會與合作,也為兩岸文化交流翻開了新的一頁。同年3月1日,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回訪臺北故宮。兩岸分隔60年來兩岸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首次正式互訪,被媒體稱為“文化破冰之旅”,成功實現了兩岸文物界特別是展事活動時隔60年之后的首次合作。鄭院長此次訪問確定了北京故宮博物院以出借藏品的方式參與10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的“雍正大展”,而這成為兩岸故宮博物院聯手策劃展覽的“第一步”。為了促成這次聯辦展覽的順利進行,兩岸在敏感名稱上互讓一步,一方叫“北京故宮”,一方叫“臺北故宮”,并對外以此互稱對方,同時以“兩岸故宮”的共同身份面對公眾,兩岸故宮期盼已久的合作之門由此順利打開。10月5日至10日,鄭欣淼院長再次率團以主辦方身份赴臺參與展覽相關活動。北京故宮鄭欣淼院長和臺北故宮周功鑫院長以“兩岸故宮”名義,一起為展覽圖冊作序、開幕致詞、摁下揭幕啟動按鈕、接受媒體訪問……兩岸故宮的第一屆學術研討會也乘聯展之機在臺北舉行,與會學者約300人,兩岸專家就書畫、器物、檔案等各方面觀點和成果展開了充分交流。
其實早在1992年,兩岸故宮博物院就有交流。原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新和原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張臨生,合作主編了《國寶薈萃》一書,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兩岸故宮最早的一次合作,并成為一個良好的開端。《國寶薈萃》,各精挑細選75件,共150件文物,是兩岸故宮藏品萬里挑一的藝術珍品中的珍品、國寶中的國寶,是49年以來第一次將原故宮藏品中最高級別文物最完整地向讀者展示。這次合作后,從2000年起,兩岸故宮陸續有人員的來往,業務上的交流。
重走南遷路,再續當年情
2010年,時值故宮博物院建院85周年、紫禁城肇建590周年之際,兩岸故宮經過多次協商,決定重走當年文物南遷路,對當年沿岸線路文物遷移路線進行聯合考察。“重走故宮文物南遷路”考察活動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文儒任北京領隊,全程負責;鄭欣淼院長和李季常務副院長分別參加南京至貴陽、西安至成都段的考察活動,成員包括了老中青三代的文物文獻研究專家、故宮博物院院史研究專家、博物館學研究專家等。臺北故宮博物院則由朱惠良女士領隊,成員包括教育展資處、登錄保存處、器物處、書畫處等部門的專家和攝影家,以及臺南大學音像研究所的教授與學生。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和有關專家也參加了此次考察。這次兩岸故宮聯合組隊重走文物南遷路,是繼去年兩院院長正式互訪、北京故宮博物院37組(件)文物赴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行“清世宗文物大展”、兩岸故宮在臺北故宮舉辦首屆學術研討會之后的又一次聯合行動。
6月4日,兩岸考察隊30余位專家從北京出發,在15天的時間里,沿著北京一南京貴陽一安順一寶雞一漢中一成都重慶一樂山的考察線路,踏訪了70多年前故宮文物一路南遷走過的四省一市。雖然無法完全追尋當年文物南遷的足跡,更無法體驗在炮火連天的環境下護衛文物艱難跋涉的巨大艱辛,但結合兩岸故宮已有的關于南遷的檔案和一路發現的重要南遷文物路段、文物存放地址及一些以前從沒見過的珍貴文物史料,勾勒出當年文物南遷的大致情境,讓這次考察成為一次精神之旅和跨越時空的歷史對話。
李文儒副院長在考察結束后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事隔70多年的重走路線,無論怎樣設計都無法真正追蹤當年的文物南遷足跡,此次考察活動主要是精神上的追尋、回應和對話。我們這次考察在具體路線的設計上,主要是綜合考慮了一下幾個標準,即考察地點是否是文物南遷過程中重要事件發生地、遺存物是否豐富、當事人是否健在、當地檔案是否留存等因素,因此并不是完全復原當時的遷移路線……更難以復原的是,當年文物南遷是在日本侵略中國,中國人民奮起抗戰的炮火和硝煙中,通過陸路、水路、火車、汽車、輪船歷經千難萬險而進行南遷、西遷與東歸的,這種歷史路線無論如何是難以重走的,我們只能在有限的考察和路途中用心靈去感受。考查方式主要是三種,一是考察事件發生地,對照檔案記載,了解當時情形和現狀,補充影像以及音、視頻資料;二是走訪當事人,還原部分歷史事實,補充檔案記載的不足;三是舉行座談會,共同探討南遷歷史,探討和弘揚南遷精神。”
重走文物南遷路上有兩位特殊成員,分別是北京的梁金生和臺灣的莊靈。他們都出生在文物南遷路上,梁金生家族五代皆與故宮結緣,莊靈則是故宮博物院駐安順辦事處莊嚴先生之子。這是兩岸故宮后人跨越60余載的首次重逢。跨越時空的阻隔,今天有幸重走文物南遷路的兩岸故宮人又能在當年故宮人行走的路途上追憶、緬懷屬于他們共同的光輝歲月,感受國家的、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的巨大凝聚力和號召力。
這次重走文物南遷路的活動是由北京故宮博物院發起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則提出了“溫故知新”的主題。對于兩岸故宮來說,溫故是為了知新,是一種對共同歷史的追尋,更是對共同未來的創造。自去年兩岸故宮實現正式的合作交流以來,兩岸故宮關系日益密切,合作交流的領域迅速擴大。
拭目以待,兩岸故宮的互信合作之路
李文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頗有感慨地說,“這次兩岸故宮重走文物南遷路,我相信是開拓而非終結,今后的故宮人還是要繼續走下去”。兩岸故宮要繼續走下去的,不僅是文物南遷路,更是兩岸故宮的合作交流之路。
盡管因為政治原因,兩岸故宮有著長達數十年之久的隔絕,但故宮的歷史并沒有被割裂。故宮里的清宮舊藏不僅讓兩座故宮博物院聞名世界,更以相同的文化基因讓二者共同承擔傳承、保護與發展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使命。故宮和故宮文物,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精髓,是承載兩岸同胞共同文化記憶的精神圣地。
在故宮博物院成立85周年之際,兩岸故宮共襄盛舉。今年9月,為慶祝故宮博物院建院85周年,北京故宮舉辦“明永樂宣德文物大展”和故宮學學術研討會,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派團參加,出席開幕式和故宮學學術會議并做演講。同時,在故宮舉辦的“故宮文物南遷史料展”,集中體現了兩岸故宮人重走文物南遷路的考察成果,共展出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故宮職工和社會各界友人所珍藏的近400份檔案、文獻、歷史照片,以及10余件與文物南遷相關的文物與實物資料,再現了發生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故宮文物南遷行動。11月,繼去年在臺北故宮舉辦的兩岸故宮第一次學術研討會后,在北京故宮將舉辦兩岸故宮第二屆學術研討會。隨著兩岸故宮共同慶祝建院85周年舉辦的一系列活動,兩岸故宮博物院的交流也正在向制度化、常態化、規范化邁進。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明年,我們計劃舉行的‘康熙展’,也是與北京故宮合作的項目。可以說,目前我們在專業上是毫無阻隔地交流,在音像晶、印刷品、資訊上都互通有無。他們也想從我們這里了解教育、文化創意產業上面的一些經驗。”對文化根源的回溯、認同和呵護,正將兩岸故宮密切相連。
今天,北京故宮的文物能夠到臺北故宮展出,但臺北故宮的文物卻不能到北京展出。現在兩岸故宮正在積極努力,希望在互信的前提下通過更深入的交流,讓大陸和臺灣的民眾都能享有同樣的福祉。其實,自1987年臺灣方面允許臺胞到大陸探親以來,民間關于兩岸故宮聯辦展覽的呼聲很高。在經過32年的努力后,在文化交流大趨勢下,2009年終于通過第三方實現了兩岸故宮的聯合辦展,雍正大展的成功舉辦充分顯示了兩岸人民的智慧。對于臺北故宮文物能否來大陸展出問題,臺北故宮副院長馮明珠也曾表示:靠雙方的智慧,總會有“適當的時機”解決。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曾借用《易經》來描述兩岸故宮的合作前景:《易經》六十四卦中的第十三卦為“同人”,是指同心同德;它的上卦是“否卦”,意為閉塞不通;“同人”的下卦是“大有”,是人多、富有、大有收獲的意思。“現在,兩岸故宮的交流已經克服閉塞不通的‘否卦’階段,達到了‘同人’的同心同德階段,下一步就是‘大有’了,我對未來兩岸故宮合作的前景充滿信心。”兩岸交流是大勢所趨,雖然兩岸故宮互辦展覽現在還面臨許多難題,但正如鄭欣淼院長所言,“憑著合作的誠意和努力,憑著中華民族兒女的智慧,臺北故宮的文物遲早會來北京聚首,最終實現互來互往……讓我們拭目以待吧!”